省粮食局局长张亦贤: 湖南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障粮食安全都是第一要义。我们讲粮食安全,就是要立足“谷物基本自保,口粮绝对安全”,让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从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是全国稻谷第一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是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每年调出80亿斤至100亿斤商品粮,主要是口粮。可见,湖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特殊,无可替代,使命光荣。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除了明确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外,还提出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进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规定之细、内容之多,都超过以往。这对粮食主产省而言,就是重大“利好”,将获得国家层面更有力的支持。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要积极抢抓机遇,努力打造“中部粮仓”,加快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既重产量和数量,又要质量和效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粮食要“量”增,更要“质”优。湖南近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要在保持总产的前提下,花更大力气保障稻谷的优质和粮食产品的绿色、健康、环保。湖南稻米既要优化组合原有品种,又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加强区域种植规划,从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建立优质、绿色、有机原粮生产基地,介入粮油生产前端种植环节,实施“一乡(镇)一品、一企一品”工程,提升湖南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靠科技创新,做强粮食产业链。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仓容和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湖南将大力抓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按照“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的总目标,构建“网络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根据粮食产量、商品量、农民送粮距离等合理布设全省收储网络。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做到有仓储粮、储得好粮、卖得出粮。采取合作、合股、合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湖南涉粮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强社会化服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15年将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粮食部门将及早与有关部门协商,提前做好今年早稻、晚稻收购的相关预案,确保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地方龙头企业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种粮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鼓励粮食企业创新经营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粮食效益。对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将深化粮食经营发展模式改革,确保种粮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千亿粮食产业“五扶”(扶大、扶强、扶优、扶特、扶品牌)工程,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企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粮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引导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强化产销衔接、东进西拓战略,提高湘米外销市场份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从生产引导向品牌消费的实质性转变。
专家谈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李志纯: 湖南粮食生产的现代化路径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年年增产,我省也连年夺丰收,而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粮食增产放在重中之重。这是为什么?我的理解是,无论农业结构如何调整,方式怎样转变,粮食生产丝毫也不能放松。
就在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前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更实了,一级一级抓,确保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地”。这就表明,中央抓粮食安全的决心、力度丝毫不减,只会加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
从湖南来看,我们更没有理由放松粮食生产。多年来,我省一直在品种之间调结构,但不管怎么调,水稻作为第一主粮,面积、总产优势难以撼动,稻谷产业的地位没有削弱。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是国策,而湖南生产的粮食,九成就是口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湖南农业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湖南理所当然要为国家粮食安全承担政治责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湖南粮食生产如何搞现代化?我认为,用一条现实的标准来衡量,就是种田的劳动强度要减轻,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实现这一目标,湖南粮食生产要在“三化”上下功夫。
规模化。适度规模化才能现代化,湖南要大力发展种田150亩左右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过专家调研和论证,种田达到150亩左右,收益率最高。因为在这个水平,全程机械化种田,夫妻两口子就可打理,正常年景种一亩双季稻,纯利能达到800元,家庭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
标准化。从种子下泥,到稻谷入仓,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每个链条达到理想状态,才能提高产量,并保证质量安全。按标准化订单模式,粮食生产者与龙头企业结对,生产基地按企业要求种植,走精准农业的路子,全程标准化操作;企业按一定幅度加价收购,这样企业有好的原粮,粮农按要求放心生产,产好谷、卖好价、出好米,喊了多年的做强湘米产业可望“圆梦”。
机械化。一家一户种田,有了机械帮忙,种上100亩很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比国内低30%左右,原因何在?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以发达国家为例,种一亩田平均只需半个工日,按国内的工价就算100元。而国内一家一户按传统方法种田,种一亩田要5个工日,劳动力成本就要1000元,一亩产900斤至1000斤,刚好够人工成本。我们讲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从湖南来看,晚稻机插秧技术还没过关,多数山区机械化种田的水平还很低,机械替人节省成本的空间还很大。
具体抓法上,湖南要通过水稻集中育秧,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总产;开展高产创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精加工打品牌,信息技术助力产加销,一二三产业融合,全方位创新经营方式,实现粮农增收,推进粮食产业现代化。
期盼
长沙市望城区种粮大户袁虎: 机械化种田难题待解
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广大农民都翘首以盼。对种粮大户来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我们的“福音”。
仔细读了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感到很兴奋,国家是支持农民种粮的,种田致富还是有盼头,种粮大户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群体,应该感到光荣。
手捧中央一号文件,我又不由自主地想起去年种田的经历。
2014年我种了2200亩双季稻。由于阴雨寡照,早稻成熟季节推迟半个多月,7月下旬才收割。眼看秧田里的晚稻秧苗“疯长”,必需赶紧抢插。那时候,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专业农机操作机手稀缺,我开出600块钱一天的工价,还是请不到人。
我有30多台机械,其中收割机、插秧机就有10余台。光有机械,无人驾驶,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幸好我们夫妻都参加过培训,会操作各类农机。起早摸黑地干,半个月下来,整个人都几乎“虚脱”,觉得种田太累太苦。
那些日子,中午气温接近40℃,夫妻俩匆匆扒口饭,就火急火燎地驾驶收割机、插秧机,烈日下热浪滚滚,挑战人体极限,我有4次累晕打吊针,休息几个小时接着干。回想起来,去年种粮虽获丰收,每粒谷都浸透了我们的汗水。
说这些,我就是想告诉大家,种田人不容易。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是很好。我希望各方面在执行时能更到位,多助力,让我们种田大户既光荣又实惠。现在对比工价,种田比较效益还是很低。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购机补贴的力度在加大,农机部门服务种田大户也做了很多。我还是期盼,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培训,让专业机手数量足够多,方便种田大户请工。我还希望政府加大补贴,激励农机生产厂家生产出带空调的收割机、插秧机,让我们在烈日下,也能开开空调,改善一下环境。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粮食要安全,就要多种谷物、保口粮,希望方方面面都能关心、支持我们种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