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十四五” 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27 08:53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赫山区“十四五”

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赫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〇二一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 1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

二、存在的问题....................................................................... 4

第二章发展环境............................................................................. 6

一、国内外环境....................................................................... 6

二、发展机遇............................................................................ 8

三、面临挑战.......................................................................... 11

四、产业发趋势................................................................ 12

第三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5

三、发展定位......................................................................... 16

四、主要目标......................................................................... 17

第四章主要任务.......................................................................... 18

一、延伸电子信息产业....................................................... 18

(一)延伸产业链条........................................................... 19

(二)强化产业招商........................................................... 19

(三)推进技术创新........................................................... 20

二、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20

(一)加大科技投入........................................................... 21

(二)引入配套企业........................................................... 21

(三)发展医药物流........................................................... 21

三、突破发展装备制造业.................................................. 22

(一)升级传统机械制造产业.......................................... 22

(二)扩展汽车零配件产业.............................................. 23

(三)提升空调装配制造产业.......................................... 24

(四)深入探索节能设备产业.......................................... 24

四、稳固发展食品加工业.................................................. 24

(一)推进产业集聚特色发展.......................................... 24

(二)提升产品品牌科技水平.......................................... 25

(三)着力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26

五、集聚提升纺织产业....................................................... 26

(一)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26

(二)聚集特色产业优势.................................................. 27

(三)注重品牌培育保护.................................................. 28

(四)“互联网+”助推行业发展........................................... 28

六、扩展新材料产业............................................................ 28

(一)持续壮大传统材料.................................................. 29

(二)积极探索新兴材料.................................................. 29

(三)培育材料产业链条.................................................. 30

七、转型升级包装产业....................................................... 30

(一)提高技术水平........................................................... 30

(二)坚持产品创新........................................................... 30

(三)探索营销创新........................................................... 31

八、培育打造新兴产业....................................................... 31

第五章落实措施.......................................................................... 33

一、完善园区空间布局,加速特色产业集聚.............. 33

(一)龙岭片区产业园....................................................... 33

(二)沧泉片区产业园....................................................... 34

(三)衡龙片区产业园....................................................... 34

(四)兰溪粮食加工产业园.............................................. 34

(五)泥江口竹制品产业园.............................................. 35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发展高地.............. 35

(一)优化创新体制机制.................................................. 35

(二)建设创新研发平台.................................................. 36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37

(四)加强人才引进培育.................................................. 38

三、主动融入国省战略,构筑双向开放格局.............. 39

(一)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39

(二)加速承接产业转移.................................................. 40

(三)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40

(四)实施东接东融战略............................................... 41

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41

(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41

(二)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42

(三)促进产业链式发展.................................................. 43

五、持续优化基础建设,筑牢产业发展载体.............. 44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5

(二)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45

(三)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45

六、贯彻绿色生产理念,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46

(一)开展绿色改造........................................................... 46

(二)推进清洁生产........................................................... 47

(三)强化节能减排........................................................... 47

七、健全创业支撑体系,做大做强企业主体.............. 48

(一)扩大产业招商引资.................................................. 48

(二)建设创业孵化平台.................................................. 49

(三)搭建企业融资平台.................................................. 49

(四)健全企业服务体系.................................................. 50

八、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赫山产业品牌......... 51

(一)提升产品品质品牌.................................................. 51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2

(三)切实保障生产安全.................................................. 53

第六章规划保障.......................................................................... 54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54

(二)强化政策项目配套.................................................. 54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55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55

(五)严格规划实施评估.................................................. 55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产业立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纺织、新材料、包装等七大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工业总量不断扩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总结“十三五”时期成绩,分析“十四五”时期形势,做好“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是开好“第二个一百年”新局的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5-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由278.1亿元增长至408.4亿元,年均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29.2亿元增长至204.1亿元,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3.846.539.7优化为2020年的11.85038.2,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3.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则降低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了1.5个百分点。2020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家,总产值908.4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建材、包装等七大产业分别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9.2亿元、24.1亿元、139.8亿元、249.2亿元、43.0亿元、47.9亿元、159.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9.5%

产业集群初见规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材料、纺织、包装等支柱产业发展较快,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以艾华集团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企业43家;以汉森制药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企业9家;以华翔翔能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聚集企业42家;以龙源纺织、凯特密欧为龙头的纺织产业,聚集企业19家;以益阳茶厂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聚集企业65家;以愿景住工为龙头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聚集企业28家。2020年,新进规模企业50家,总数达30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71家,过5亿元企业66家,过10亿元企业13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包装均跻身百亿产业集群行列。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产业立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园区调区扩区,龙岭工业集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3亿元,共计建成大小纵横标准化道路19条,建成了排水、路灯、供电、供水等基础配套系统;建成了城东污水处理厂和衡龙新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工业园区雨污分流。“十三五”期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项目243个、187个、197个,省“五个100”、市“六个10”等重大产业项目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仅2020年,就铺排重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58亿元,40个省级、市级重点项目列入全省“5100”,工业投资增速达37.0%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15%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0家,顺利完成“十三五”新增目标;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园区新增科技孵化器2个、星创天地4个;新增省级科普基地3个。2018年、2019年在全省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中获全省二类地区第三名。“十三五”期间,我区规模企业用于新、扩、改等科技创新投入近1亿元,实施更新改造项目208个,共完成工业投资198.3亿元以上。园区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基金,每年拿出近300万元用于促进园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工作,设立了年度专利大户奖,企业申报专利每年以将近50%的速度增长。入园企业拥有专利技术达1000多项,湖南著名商标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完成6.09亿元。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区重点落实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出台了《益阳龙岭工业集中区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赫山区“513”人才规划实施方案》《聚焦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打响四大品牌 奋力推进赫山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涉及资金、金融、人才等的相关政策。在区本级和园区均设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完成区政务中心整体搬迁,硬件软件双升级,率先开设项目建设与企业开办服务专区,省定200件“一件事一次办”全面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区工业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加大了节能减排力度,2020年,规模工业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62吨标准煤以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10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区新型工业化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发展质量亟待提高、发展后劲亟待提升、人才支撑亟待改善、经济形势挑战性强等一系列问题。

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我区只有益阳橡塑、艾华集团、汉森制药等少数几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不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低于资阳区、高新区、桃江县等区县。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例仅为9.6%,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难引进、难留住、难作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不多;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淡薄,家庭式管理模式居多,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

发展质量亟待提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致力于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项目,卓有成效,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但总体来看,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产业占比中仍然很低。从产业领域看,我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单一,表现为电子、生物医药产业较强,其他产业相对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项目引进主要是低端产业和中小项目偏多,缺少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引领能力强的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与省内同档考核区县市如宁乡、浏阳比较差距较大。

发展后劲亟待提升。新开工项目进展不快,拆迁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拆迁户对补偿要求越来越高,致使项目往往难以按进度推进。特别是用地指标受限,引进工业项目投资方用地要求动辄上百亩,而可用工业用地存量较少,加之土地报批进展缓慢,供水、供电、公交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又跟不上客商心理预期,致使部分好项目无法在我区落户。

人才支撑亟待改善。人才缺乏已经成为约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多数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层面,同等条件下沿海和其他发达城市待遇要高于我市,待遇的明显差异成为人难引的关键。在政策层面,我区在引进人才方面出台的措施不够多,力度不够大。多数人才反映的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得不到应有待遇,成为人难留的关键。

经济形势挑战性强。随着新冠疫情后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我区短期工业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新冠疫情给一些行业企业和大众消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在抓紧疫情防控的同时抓实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帮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推赫山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宏观形势看,“十四五”期间,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产业链格局的重塑将带来重大的工业产业发展机遇。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一些发达国家实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破坏以及中国制造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所面对的竞争对手的变化。 “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影响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此外某些发达国家还直接采取技术封锁手段遏制发展中国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冷战”将会长期持续。中国工业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端挤压”。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要素成本上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受到冲击,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依靠国内“雁阵模式”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中国工业还面临发达国家从高端的挤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由产业上下游分工的协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同一产业链环节的竞争关系,中国工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级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企业日益加剧的竞争与发达国家政府的阻击。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我国从被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向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但是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工业发展“大而不强”,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十分艰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将不断涌现,电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产业化,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将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引擎式”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加快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战略,推进“军民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推动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发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也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从省内发展形势看,现阶段全省经济运行平稳、稳中向好。工业总量上新台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产业持续升级,工业布局不断优化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落后产能持续出清;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投资结构得以持续优化。但是,工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减弱。受到外部环境、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产业短板有待补齐、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外贸进出口减缓、增长动能不够强劲等问题,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十四五”期间,“中部崛起”战略和“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将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机遇,全力推进湖南“制造强省”战略。

从市内发展形势看,益阳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现代农业改革试验战略机遇,全面实施大益阳城市圈和东接东进“两大战略”,强力推进交通和园区建设“两大会战”,实施产业兴市、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五大”总战略,整体经济形势稳中有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特色产业鲜明,产业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作为长株潭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益阳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厦渝铁路常益长铁路开工建设,也将有效提升益阳产业发展的交通优势。益阳市海关开关运行和“两仓”(保税仓和监管仓)启用,将进一步推动益阳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基础薄弱仍是益阳市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短板,进而导致政府财力不足,客观上限制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深度和广度。

二、发展机遇

1、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投资机遇

新科技革命或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并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催生出新的行业、改造传统产业、塑造新产业格局。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到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过程,将推动传统制造业由批量化、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全面嵌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将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融合。随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还将加速重构。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在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将催生出具有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将推动全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新一轮长周期繁荣期。

2消费升级带动结构升级和新零售模式兴起

无论是当前的国内发展瓶颈,还是国际博弈环境,均表明中国以投资为支柱、以外需为主导的初级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减速增质”时代,必将切换至以消费为支柱、以内需为主导的高级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成了新消费发展的核心动能。消费升级反映了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迈进,是主流商品的消费需求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是消费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优化的过程。目前进行的消费升级正在驱动着以餐饮食品、新零售、新品牌、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交通出行为代表的细分赛道快速发展。此外,新消费也在带动产业实现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附加值化,有利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伴随新兴消费群体崛起,以及下沉市场的机会,在消费生活领域,围绕品牌、渠道、场景和技术等各元素的创新创业层出不穷,新零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各个细分赛道都孕育出巨大的增量市场。

3、基础设施升级为数字化经济提供发展基础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入融合,数据正呈指数型增长,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数字经济,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工业互联网支撑;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车联网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水电气服务、综合管廊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需要城市物联网的支撑等。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新一轮的网络建设,如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等;数据信息相关服务,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将成为我国“新基建”的核心所在。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不仅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商业模式,还将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与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撑。

4、国家战略布局带来的机遇

从战略阶段看,“十四五”始于“两个一百年”之交,既要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又要打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门红。从战略部署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红利将在未来五年进一步释放,有利于我区发挥湖南西线工业走廊功能,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产业。从发展导向看,我国将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我区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从政策变化看,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和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更加注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结构性加杠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等政策利好可以期待。

三、面临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与总量扩张惯性增长模式的冲突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国家政策对园区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引发的与经济发展利益冲突或将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约束性因素,环境资源在园区、产业、企业、社会群体间的配置(包括污染治理责任和环境保护成本分担等),不仅涉及效率问题,而且涉及各类主体的环境权益以及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平与公正。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环保道路,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升级产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新科技改革加快提速与产业结构调整准备不充分的冲突

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我区依靠科技应对危机的行动较慢,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与智能化建设滞后,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准备明显不足。

3.洞庭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与周边区域竞争加剧的冲突

一方面随着洞庭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各地之间依托各自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对区域内有限发展空间和资源的争夺渐趋激烈,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受后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内宏观政策环境调整,各种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我区作为省内六大承接产业转移地之一,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产业发展方向,这将使我区在资源、市场、技术、人才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面临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竞争的挑战。

四、产业发趋势

1、产业转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自2009年以来,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的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转移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渡和升级。同时,产业合作和转移的模式逐步创新,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此外,外资也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西部省市转移。

2、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57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均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后发优势,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行业巨头均是由当年的中小企业发展而来。

3、产业集群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我国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竞争。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有竞争力的地区。只有培育出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

4、绿色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美国颁布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把清洁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作为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欧盟和日本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其重点是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16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因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我国工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5、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传统产业

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推广以及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大幅降低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本。而低成本信息技术将为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制造业”正势不可挡地改变着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

6、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因素

各国极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高端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大幅度增加新能源、生物、信息等战略领域研发投入,采取留学资助、职业移民和特殊签证政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美国一直是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最大赢家,全世界近60%以上的顶尖科学家都在美国工作。我国培养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创新跨越的人才需求紧迫。

7、服务已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

制造与服务之间逐渐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趋势越发明显。服务逐渐渗透到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制造业通过服务拓展业务范畴、挖掘市场机会、提高盈利水平。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从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逐步转向为顾客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不断缩短,企业更加专注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及服务型生产,逐步形成了敏捷、高效、柔性的生产合作方式。


第三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省“三高四新”战略,坚持“产业兴区、工业强区、三产活区”战略部署,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北部(渝长厦)发展带、长株潭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等宏观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为着力点,以“五好园区”创建为载体,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为抓手,聚焦重点、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充分发挥我区“东接东融”桥头堡的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我区打造成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先进制造业引领区、环洞庭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重点协同区和益阳市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与循环发展。贯彻省“三高四新”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创新与开放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营造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融入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协同与集群发展。鼓励大企业依托品牌、技术等优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集聚发展、群体竞争的产业体系。通过园区内不同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各产业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创新合作方式,兼顾各方利益,统筹资源开发,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竞争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坚持转型与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从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走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道路。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中高端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制造业间的协同融合。

三、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我区“一极(市域核心增长极)一堡(益阳“东接东融”桥头堡)”优势,抢抓承接产业转移、“一带一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株潭一体化、湘江新区发展等机遇,着力建设:

环洞庭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北部(渝长厦)发展带开发建设为契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为承接方向,加快产业兴区和工业强区步伐,把赫山建设成为益阳市乃至环洞庭湖区域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重点协同区。利用国、省深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和溢出效应,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东接东融”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力争长株潭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向益阳倾斜。

益阳市千亿级产业集聚区。以龙岭片区、衡龙片区、沧泉片区为核心,推进兰溪和会龙山片区加快发展,将之整合和申报为国家级益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园区。

四、主要目标

紧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区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1.总量发展目标。202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98亿元,年均增长7.8%;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到360家,年均净增12家。

2.产业投资发展目标。2025年,实现工业总投资380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工业技改总投资294亿元,年均增长12%;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77%

3.创新能力目标。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74亿元,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年均净增10家;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达2.5%。累计增国家级平台、省市研发平台8家以上,累计新建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4.园区发展目标。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1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20亿元,年均增长9%,争取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5.绿色发展目标。2025年,较“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3.5%,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工业固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92%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链建设行动、优质企业培育行动、科技创新行动、“五好”园区创建行动、数字赋能行动、品牌培育行动、精准招商行动、项目攻坚行动、企业帮扶行动、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延伸电子信息产业

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依托艾华集团、安兴电子、万京源电子、鹏程科技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扩大规模、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加速集聚、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行业特色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湖南省最大的电子器件产业中心。

(一)延伸产业链条

充分利用龙岭工业集中区特色资源和龙头企业等优势,以突破前沿技术和培育产业链下游产品为主攻方向,聚焦现有铝电解电容器、高端铝电解电容器、超级电容器、新兴电子产业四大方向,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容器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以高端铝电容器为代表的电子器件产业基地,配套光伏电子、多晶硅、电阻器等其他电子器件的生产,打造“电容器上游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智能制造设备”产业链。依托电容器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打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光伏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业和消费类电子整机业等三大电子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太阳能多晶硅生产基地、新型电阻电容器生产基地、智能手机和电脑生产基地等三大电子生产基地;全力扶持东部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

(二)强化产业招商

依托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瞄准电子信息行业中排名世界或地区前位的大公司、大集团,引进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龙头项目以及产业链配套的上下游项目。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突破,引进一批关系全局、影响较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重点引进光电产业、现代通讯、汽车电子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项目。在引进域外项目的同时,鼓励本地民营企业与域外优势企业联营合作,用域外优势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理念提升本地民营企业,有效推动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相对集聚。重点依托安兴电子、万京源等企业,着重引进粤港澳和湖南省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引进和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发展。

(三)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究投入,建立市场主导型的技术创新机制,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围绕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材料技术等领域,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湘中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电子器件与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做好专利申请、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的构建工作。加强重点骨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建设,探索企业检测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艾华集团、万京源电子、和天电子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向软件制造及服务、数字视听产品、通信设备和电子材料等领域拓展。以园区为依托,在芯片研发、终端制造、军民融合、应用服务等重点领域引进产值过1亿元的创新型配套企业10家以上,重点打造1家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

二、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汉森、津湘、康源、鸿达等重点企业,大力培育有特色的医药大品种和大品牌,建设重要的药材资源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发展一批龙头和特色企业,建成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中医药与“绿色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到2025年,全区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50亿元,其中医疗健康服务10亿元、医药加工贸易20亿元、药材种植养殖20亿元。

(一)加大科技投入

重点发展冻干粉针剂、注射剂、原料药及制剂、生物酶制剂、医疗器械等产品。充分发挥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作用,重点建设汉森健康产业园,积极引导、支持企业不断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推进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开发3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药物新品种。应用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中药大规模种植(养殖)信息化技术,配套建设区中药溯源信息平台、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中药材资源指数体系,推进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信息化。重点支持扩大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能力、发展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知名度。

(二)引入配套企业

加大上游配套企业的投入,支持发展包装、物流等上下游医药关联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引进3家以上生物医药关联配套企业,适度布局药材产地加工和提取物生产企业。重点支持医药公司引进国内先进自动生产设备,提高药用包材生产加工质量。鼓励药用包材生产企业采购新设备,引入新工艺,提升企业生产水平。

(三)发展医药物流

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力争建成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物流基地,做好药业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经营。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通过努力,引进1-3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把我区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医药生产及配送中心之一。

三、突破发展装备制造业

以华翔翔能、益阳橡塑、万胤智能装备、恒富机械、赫山链条、宏光铸造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智能变压器、工程机械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生产、节能设备、环保除尘设备等产品。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合作,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突出“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小型向大型转变、轻型向重型转变、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品转变、附加值由低向高转变。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的重点发展产业,着力打造以高端智能机器设备为中心的全国生产基地,建设湖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心。

(一)升级传统机械制造产业

挖掘电力装备、传动机械、农业机械、铸造机械、橡胶机械、工程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发展潜力,走特色发展道路。突出液压传动机械装备和化学机械方面产业特色,形成全省领先、中南地区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工程机械制造,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通用零部件短板,做大做强工大工程、恒富机械、赫山链条等现有工程机械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产品模块化设计水平,探索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制造多功能、个性化工程机械产品。着力发展农业机械产业。利用龙舟农机、滨农机械等现有农机生产基础,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农业机械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吸收小企业,推动农机生产企业向集团方向发展,引进关键优质零部件生产企业,推进农机配件、优质关键部件的产业化和本土化。

(二)扩展汽车零配件产业

依托武汉和长株潭两大汽车产业基地的辐射效应,引进汽车重点零配件生产企业,打造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粉末冶金和汽车空调等产品,鼓励区内汽车配件企业和省内长丰集团、广汽菲亚特、比亚迪长沙基地、湖南吉利汽车、众泰江南长沙基地、北汽控股株洲基地、奇瑞汽车株洲基地、北汽福田长沙汽车厂、陕西重汽集团长沙基地、株洲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合作。引进珠三角和株洲市区零部件制造转移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基础机械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长株潭地区最大的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全区装备制造重点企业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向智能化迈进。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着手推进特殊零部件加工智能化、焊接智能化、大数据ERP智能化、无心研磨加工智能化等智能制造项目。

(三)提升空调装配制造产业

发展空调等家电相关行业配套的贯流风轮、轴流风叶、离心风轮、风机及配套电机系列产品,扩展塑胶、模具、电器制造为辅的多元化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企企、校企携手,研发新产品。加大信息化在工业设备制造中的应用,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四)深入探索节能设备产业

紧扣“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培育壮大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产业链,探索节能设备产业。重点发展铸造消烟除尘设备、熔铝热能设备、废弃动物回收设备、燃烧器等节能设备。研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附加值由低向高转变。

四、稳固发展食品加工业

推进食品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加快现代食品产业发展。通过加速培养现有骨干企业和招大引强,培育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做精做优大米、食用油、茶叶、预制菜、啤酒等特色食品产业,积极推进健康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对接,依托特色农畜资源优势,到2025年,建成年产值4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打造湖南省名优特产品集聚区。

(一)推进产业集聚特色发展

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对益阳市赫山区兰溪粮食产业园等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加快食品物流及食品企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建成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鼓励食品企业做大做强、兼并重组。选择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上市融资,扩大规模,打造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食品龙头企业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控股、参股,壮大规模。依托老泷泉茶叶、湖南青松蛋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益阳特色茶饮料、食用油、啤酒、优质米加工等产业。建设原产地保种场、保护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行特色品种的选育与提纯。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进特色产品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完善产业链。

(二)提升产品品牌科技水平

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瞄准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产品开发创新机制。引导企业贯彻《湖南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落实相关奖励政策。依托益阳茶厂、冠隆誉黑茶等龙头企业,升级改造传统制茶业,增加名优茶、有机茶产量,积极融入“安化黑茶”品牌。依托口味王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引进省内槟榔企业来赫投资兴产,做大做强槟榔产业。支持世林食品巩固拓展酒店预制菜、自热米饭等新产品研发扩产。加速培养现有骨干企业和招大引强,培育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三)着力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的全覆盖检测体系。支持建设地方特色产品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推进食品标准化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建立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质量安全体系,推广食品行业良好作业规范。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农业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集聚提升纺织产业

在现有纺织产业基础上,通过全面的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拓展新型产业门类,突出终端产品制造,进一步建设省内纺织生产重要基地。到2025年,建成百亿级纺织产业基地,打造益阳市最大的纺织品加工配套特色产业集群。

(一)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加快现有纺织服装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步伐,立足企业现状,从设备、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进行提升,全力推进技术改造,重点支持吉祥家纺、旭荣制衣、龙源纺织、鑫达纺织开展国际市场开拓和技术改造。努力优化和提升产品结构,形成涵盖中端纱线、面料、服装的产业链。提升精硫棉、无卷化率,实施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其产业链延伸。维持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互联网+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拓展纺织产业门类,发展纺织行业新型产业和绿色制造技术,提高家用纺品、产业纺织品的比例,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新的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聚集特色产业优势

聚集“麻”、“竹”等特色纺织产业优势,加大对麻类纺织品、竹纤维产品企业的倾斜,重点支持莎丽袜业发展竹纤维袜、竹木纤维袜、芦荟纤维袜等系列生态健康袜生产,抢占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企业。迎合纺织服饰产品向高品质、个性化、时尚化、舒适性、健康环保等市场需求的需要,开发地方文化服饰,保持赫山(益阳)纺织服装产业特色。发挥科技、发改、工信以及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信息丰富的优势,密切跟踪国内外麻纺、竹纤维产品的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鼓励企业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尤其注重与中国科学院苎麻研究所等高级研究机构的联手和共享,开发麻纺、竹纤维新产品,形成赫山(益阳)制造的麻纺、竹纤维服饰和家纺品牌群体。抓住国家鼓励产业用纺织品的契机,用好用足国家奖励政策和产业政策,大力推进含苎麻、竹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

(三)注重品牌培育保护

积极创新创优,提高纺织产品质量,有选择、有计划地逐步扩大“赫山智造”的影响,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投入和品牌建设给予更加实际的支持。对参加省级以上产品和新技术交易会、博览会、展示会获奖企业,给予更大幅度的信用记录加分、招标入围优惠、发展基金支持等政策奖励。

(四)“互联网+”助推行业发展

将“互联网+”模式作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建立健全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把电子商务和实体终端有效结合起来,顺应国家经济方式转型的要求,响应纺织服装产品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成本,全面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运行效率。搭建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汇聚企业产品信息、电子商务、质量控制、产品鉴定、品牌建设、产业检测等信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整理和收集沿海地区益阳籍纺织服装产业经营者有关信息,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渠道。

六、扩展新材料产业

适应新一轮建材升级换代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型建材、非金属新材料、化学新材料及特种工程材料等行业。到2025年,建成百亿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益阳市最大的新材料加工配套特色产业集群。

(一)持续壮大传统材料

加快转变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陶瓷、玻璃、水泥业、新型墙体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力度。走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强化竹木加工、生活家居等品牌建设,突出产业特色,重点支持风河竹木和泥江口竹筷产业园扩大产能,推进工业与农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健康产品品牌和文化。

(二)积极探索新兴材料

金属新材料:巩固优势产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特钢。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管线钢、高性能海工钢、高强度结构板、高性能轴承钢、高强度建筑钢材等,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高品质基础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立足石化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技术装备智能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端润滑油脂、高性能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氟化工等先进化工材料,加快产业向高端转型。电子信息材料:突破8-12英寸IC级硅单晶材料及外延片的关键技术,4-6英寸超薄锗片及其切割和抛光工艺技术,3-6英寸砷化镓、磷化铟材料及其抛光工艺技术,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及外延材料关键技术,形成4-6英寸碳化硅材料的批量生产能力。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推进医用钛丝、自体软骨组织再生技术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产业化,发展己烯共聚产品、茂金属聚丙烯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高卫生材料、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三)培育材料产业链条

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和特色新材料企业,融入高新技术材料产业链,构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强化基础材料对重大装备、重点产品的保障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加快新材料配套攻关,积极构建材料、核心工艺、专用装备和核心软件等协调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七、转型升级包装产业

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产业的能耗水平。坚持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瞄准环保型高性能包装材料市场,大力开发高档次、高规格的高档食品包装袋、环保绿色包装袋等绿色新型塑料包装产品,扩展包装产品,满足多元需求。

(一)提高技术水平

加大技改力度,大力推广使用专业化、高效率、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产业的能耗水平。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开展与高校对接合作,建立自主研发中心,组建专业科研团队,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材料。

(二)坚持产品创新

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努力创建新品牌,通过创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影响力。顺应当前塑编包装产品发展新动向,生产功能性包装袋、珠光膜编织袋、复合液体包装袋、透明包装袋等市场前景看好的高附加值新产品。推进产业转型,根据市场需求,扩展塑料购物袋、手提袋、食品袋等包装产品以及日常塑料用品、各类塑料制品,瞄准环保型高性能包装材料市场,大力开发高档次、高规格的高档食品包装袋、环保绿色包装袋等绿色新型塑料包装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探索营销创新

鼓励企业积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随“需”而变,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营销手段,探索“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对接大型企业,涉猎国际进出口贸易业务等,开拓市场,以适应国内外更多客户的需求。

八、培育打造新兴产业

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重点方向,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加快发展5G应用、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力发展5G应用产业。支持艾华集团、华慧新能源等企业研发5G产品、应用5G技术。以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为引领,创建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大力发展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重点打造纺织、食品、电子、轻工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着力发展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产业。依托艾华集团、万京源电子、华慧新能源、华翔翔能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力电池、成套变电设备,尤其是大功率电容、石墨烯固态电容、电容式锂电子电池,支持湖鸿图制造新能源电池箱生产线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着力发展先进轨道交通产业。支持已成为中车株机注册配套供应商的艾华集团、华翔翔能继续扩大配套规模和参与程度,成为具有区域性竞争力的产业配套领军企业,助推风河竹木、橡塑集团、华慧新能源成为配套供应商。支持赫山链条开展现代化有轨电车、城际快速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技术攻关,开发适合不同平台的齿轮传动产品。积极引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项目,提高生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配套水平与能力。

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衡龙新区为主平台,支持江丰电子年产800吨电子薄膜用高纯金属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建设超高纯难熔金属粉末及合金材料制备基地。支持鼎一致远绿色智能标识产业园建设,尽快形成户外内转印标识、高分子材料、涂布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建材、非金属新材料、化学新材料及特种工程材料等行业。

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做大愿景住宅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生产、万胤装备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构件生产、风河竹木木结构装配式生产、明达新型墙材加气砼砌块生产规模,并将其培养成为龙头企业。


第五章 落实措施

一、完善园区空间布局,加速特色产业集聚

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推进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动能升级、功能升级、效能升级。全面增强空间结构决定发展格局的意识,着眼提升整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集约增长。重点将龙岭片区建设成为智慧创新高地、总部经济高地、产城融合高地,将衡龙片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建成“材料科技小镇”“未来科学芯城”,将沧泉片区打造成新型建材发展区、文旅康养休闲综合服务区,将兰溪粮食产业园打造成粮食精深加工示范区,将泥江口镇打造成竹产业引领区,构建布局有序、产业互补、联动发展的园区发展体系,争创国家级千亿益阳经开区。

(一)龙岭片区产业园

围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形成“一主多优”产业格局,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拓展建设“电容器上游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智能制造设备”产业链,重点建设以高端铝电容器为代表的电子器件产业基地,配套光伏电子、多晶硅、电阻器等其他电子器件的生产打造国家铝电解电容器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做强做优医药、轻纺、食品、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其中,中医药建设“中药原料-中药制剂产品-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链;轻工纺织产业建设“纺织面料-服装产品-地毯产品”产业链。到2025年,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全国一流的中医药特色园区,形成湖南省最大的纺织技术产业园区。

(二)沧泉片区产业园

以新型建材为主导,辅以家具物流等产业,形成“一主多辅”产业格局,打造综合经济高地,到2025年发展成为益阳市最大的新型建材特色产业园区。

(三)衡龙片区产业园

围绕新材料特色产业,形成“一特多辅”产业格局,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持续引进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等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围绕空调装配制造、液压传动机械装备制造和基础零部件制造,建设“基础零部件-高端装备-配套服务”产业链。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的战略新兴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打造相关配套产业。到2025年,建设我国中南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生产基地。

(四)兰溪粮食加工产业园

形成以稻米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打造集粮食储备储藏、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检测检验、期货交割、交易会展、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以及光观体验于一体的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大工业用地供给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企业入园入规。强化园区管理,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打造一批基地联合种植、稻谷收购、稻谷低温储存、稻米精加工、现代营销服务、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企业,采用“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生产过程从稻谷入库到成品出库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不断加强品牌建设,以“赫山兰溪大米”品牌为引领,扩展特色、高端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泥江口竹制品产业园

以竹制品为主导产业,加快资源整合,强化规划引领,编制泥江口竹制品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强工业、商业用地开发,完善金融、物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镇融合发展,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持续开展工业与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扩充产品种类,扩展国内国际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竹筷出口生产基地。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发展高地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活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一)优化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的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大力开展高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储备和认定,保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完善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方式,加大对本土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高新企业扶持力度,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

(二)建设创新研发平台

主动搭建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借助院士专家、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联合共建,或者整合共享研发设备、检测设备、人才优势等方式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符合其发展需要的省市级研发平台。对创建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考虑给予不同额度实验设备购置资金支持。到2025年,新增国家、省、市级研发平台8家以上。

积极引进创新载体。深入开展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支持具有科研优势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研发团队或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在赫山设立分支机构。健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跟踪机制,鼓励各类载体健全持续发展机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转移转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园区、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用,打造完善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一批中试试验、应用验证、材料检测、应用场景拓展等功能型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验证支撑。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科技成果供给。选择一批研究基础好、对我区创新能力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支持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联合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申报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积极对接国家科技计划,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增强我区科技成果供给。

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搭建新材料领域合作关系。联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搭建电子信息领域合作关系。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南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湖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等,搭建食品医药领域合作关系。鼓励企业成果转化,对接《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题项目》等相关政策,加大对交易转化的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从事技术交易的企业进行技术合同认定奖励,激发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积极性,提升技术交易额。配套资金以鼓励企业以购买、兼并等多种方式,引进转化先进技术成果。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产业为导向,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对接会,招引创业团队、大企业的科技成果来我区进行产业化。

(四)加强人才引进培育

加大力度引进电子产业、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发展领域的领军型人才,组建高端人才工作服务站点(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探索实施“产业基金+孵化器+专业团队”的引才模式。组织实施“企业人才百千万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和经验管理团队,培育一批企业急需顶用的科技研发和高技能人才。鼓励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协议合作,定期定向招录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513”人才规划,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对标湖南技能人才振兴工程,5年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市内高职院校对照产业人才需求清单订单式培养产业工人,每年为每条产业链培养产业工人100人以上。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技能比武。组织企业与省内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或协议共建混合制校区等。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支持产业精英人才创办企业、参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承担重大项目和设立工作室。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国内外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推荐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担任社会职务、参评高级职称。为高端人才提供落户、居住、生活等服务保障,对新引进在我区企业全职工作的产业精英人才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帮助其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本人就医方面的困难。

三、主动融入国省战略,构筑双向开放格局

立足产业基础,聚焦国省战略方向,充分利用两个循环、两种资源,推进双向开放,放大产业优势,在参与全国分工体系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一)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以及新材料等特色产业,积极对接中国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为重点,以赛事、产业、教育、文化合作为窗口,推动优势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国外企业来我区投资兴业。充分利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更多产品、品牌、出境、出海。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大力扶持外向型产业,推进龙桥公共保税仓续建工程建设,扩大防治品、电容器、竹木制品等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地区,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二)加速承接产业转移

长三角、粤港澳以及长株潭产业的梯次转移,使得我区可以乘势加快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内需依存型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减少,部分产业逐步向内陆腹地纵深转移。我区处于泛粤港澳合作区域内,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劳动力优势,要紧紧抓住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有选择地引进一批高精尖大项目和关键技术设备,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努力实现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三)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更宽的视野整合资源,以更广的市场为发展支撑,以更优的政策促进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同城化要素流通通道,化虹吸效应为同频效应。深度对接武汉都市圈、成渝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发展规划或战略,积极联系“中字号”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加强与长三角沟通,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际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借鉴学习,融入产业链分工体系。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转型契机,全面融入大湾区发展。

(四)实施东接东融战略

发挥好我区“桥头堡”作用,在做好“东进”基础设施前提下,加快“东融”进度。精准对接“长株潭”城市群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新兴工业优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主动推进产业创新深度合作,对接融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投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省级创新型区。主动促进工业园区区域合作,加强与长株潭9个国家级园区、19个省级园区的对接,促进工业园区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主动加大配套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引智、引进,配套服务长株潭产业链。主动对接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加快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快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省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结合赫山实际,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壮大一批十亿级企业,引进一批亿元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优化食品、纺织、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发展布局,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生产线改造和品牌打造,不断提升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全国市场占有率。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级化形态发展,并形成大健康、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产业。以对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方向,以技术为引领完善创新体系,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与竞争力,引导高端人才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集群聚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支持优势传统产业链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以重点工业园区为基础,依托华为、金蝶的技术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行业性、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基础能力。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围绕行业、场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上云上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推动建设一批特定行业、集群、场景的工业APP,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发挥园区及城区交通区位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园建设,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企业健康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商务服务、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新型工业化的服务支撑能力。

激发融合发展主体活力。加快扩大市场主体,持续抓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企业上市“林翼”行动,着力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政务服务标准,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地、用能、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全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科研、咨询、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机构,发挥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优势,积极创业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

(三)促进产业链式发展

促进链条上下延伸。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通过龙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引进新企业等方式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并逐渐做强下游产业链。致力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实施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链结构完善。组建、引进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增强产业链凝聚力。推动优势链环下移。推进装备制造从零配件制造向整机制造延伸,生物医药强化终端消费品制造,食品加工业从食品制造向市场拓展再向优势品牌打造延伸,电子信息产业从零件向配件向整机制造发展。与园外企业共同打造产业链,融入益阳市十创新大产业链建设,深化与市外产业链联系。

开展产业间链条延伸。引导健康食品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联合与合作,以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三产融合”。促进医药与新材料、医药与食品产业的融合。促进服务业向第二产业延伸,物流服务向生产延伸,科技服务向创新延伸,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促进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纽带,重组融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造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产品。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行动,研究分析产业集群产业链缺失、薄弱和关键环节,引导以社会资源为主体开展协同攻关,推动加大重点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投入力度,开展对内对外技术合作。发挥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在“补链延链强链”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联合参与的产业集群创新联盟,提升集群内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五、持续优化基础建设,筑牢产业发展载体

加快水、电、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不断完善生活配套,提升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产城融合水平。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做实做细路网、动力、通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重点推进泥江口竹产业园土地划转,建设标准化厂房,打造市级特色园区。启动龙岭工业集中区工业大道以南、关山路以南、319国道以东、迎宾路两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调规工作。

(二)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加快建立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探索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行业应用试点,在重点区域开展 5G 规模组网及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在工业园区智能控制、超高清直播、智慧景区、远程医疗、视频监控等场景率先开展 5G 行业应用,实现 5G 规模部署和产业应用。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园区建设,通过物联网、视频监控、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网上公共办公平台,实现对园区运行的监测,以及安防应急。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精确管理能力,使园区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三)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群建设有机融合,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围绕“产业集聚,宜居宜业”总体目标,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公共生活设施。强力推进“东接东进”,加强与省城经济板块的交通互联、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产业互补,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和对接长株潭的产业先导区,努力成为益阳、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乃至全省产城发展新高地。

六、贯彻绿色生产理念,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

(一)开展绿色改造

打造绿色园区。加快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间的协作和耦合。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收集和处理,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鼓励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及再生利用。

培育绿色企业。推进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耗预警预报,搭建节能数据库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支持企业发展绿色技术、进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社会采购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建设绿色工厂。以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线技术改造与扩建项目为依托,结合企业现有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基础,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升级改造示范项目建设,在电子电器产业、化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加强环保督导工作,以相关重点企业为试点,建设5家以上绿色工厂。

(二)推进清洁生产

持续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大“双超”、“双有”及“高能耗”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力度,推进已纳入国家或省、市级能耗、环保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企业开展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加大对先进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先进节能环境保护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开发推广符合我区重点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

加大扶持力度,落实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积极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优先支持方案中计划实施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对按时或提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在省、市节能专项类资金项目推荐、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符合国家清洁生产项目申报条件的,优先进行推荐。

(三)强化节能减排

优化电网建设,提高能源效率。重点发展高压变频装置、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提高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各类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用电设施并网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节约变电站用地规模,减少输电损耗。配套鼓励错峰和调峰的阶梯式和分时式(或电网自动调整式)电价,不断提高能源效率。

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和集中供热改造,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加大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升清洁能源比例。鼓励企业因地制宜以各种形式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支持利用闲置屋顶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推行集中供热,提高能源效率。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上大压小”工作,优先利用清洁能源推进集中供热改造。推进有蒸汽需求的工业企业集中供热全覆盖工作。

七、健全创业支撑体系,做大做强企业主体

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健全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亲商重商氛围,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数量质量。

(一)扩大产业招商引资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引进资金和技术,聚集工业发展要素,抢抓我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工作力度,按照“无中生有”求突破,“有中生有”求更好的方式,包装、推介、引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专精特新”项目。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发展“两头在外”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来赫山设立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引进一批资本运营型、科技导向型、文化创意型、规模经济型或综合集团型总部企业,发挥规模发展、资本聚焦、产业拓展、消费拉动、税收贡献等作用。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珠洽会、食博会等重要展会,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销售服务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企业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建设创业孵化平台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健全创业项目征集和评选机制,积极组织参与省、市创业大赛,筛选和吸引优质创业项目落户赫山。完善创业导师制度,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培育孵化体系。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普及新理念,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利用现有基础,积极推动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围绕园区重点发展产业,培育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创投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链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入,共同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孵化平台。到2025年,新增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各类孵化平台2个,以及省级众创空间1-2个。

(三)搭建企业融资平台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加强银企对接和银、政、企合作,构建新型银企、银政良性合作关系,扩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规模。支持金融部门扩大“助保贷”等金融新产品,支持地方工业发展。加强企业征信系统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开展评级授信,争取达到银行授信标准,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部门对企业支持。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工业企业入股相关担保公司信用担保基金,充实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强担保融资实力,扩大担保贷款规模。完善政策,因势利导,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等其他方式融资。建立立项争资清单,“摸准、悟透、用活”国省项目资金政策,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省“笼子”,每年确保为工业企业立项争资1亿元以上。

(四)健全企业服务体系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区扶持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好用活重大产业发展资金和区域经济调度资金。在着力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大力优化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管理,严禁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赫山”活动,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绩效考评办法,把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作为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全区上下重视工业、支持工业、真抓工业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决策咨询和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咨询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服务。积极培育打造现代物流市场,发展一批仓储自动化、运输合理化、装卸机械化、配送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大型物流企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帮助企业引进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等各类人才,分批次开展企业管理和职工技术专题培训,解决企业技术人才不足与生产需求矛盾。

八、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赫山产业品牌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障生产安全,提升工业产业品牌价值,打造品牌高地。

(一)提升产品品质品牌

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赫山特色。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在益阳麻鸭、茶油、米粉、香干等绿色食品加工方面,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制定和实施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

推进食品药品制造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针对食品加工产业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逐渐打造建立统一商标、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改善经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方向,在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寻求拓展新产品空间,以适应全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前提,鼓励企业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各种方式开展自主创新,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变。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调整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以各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中小企业为补充,鼓励企业加强新型化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医药等重点发展领域核心技术专利布局。落实省市区相关奖补政策,同时以园区配套资金形式对完成专利授权和重点发明专利的企业给予补助。到2025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760件以上,授权量超过1310件。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依托园区搭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为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提供指导、帮助。通过扶持、奖励、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措施,引进和培育包括培训咨询、专利代理、法律维权、评估等第三方机构,对园区企业在人才培养、专利申报、运营保护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切实保障生产安全

强化安全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监管,加强对企业开展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监督,督促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加强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按照要求组织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监督抽查,重点使用单位抽查率100%。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特种设备技术检查机构设置,加强基层安全监察人员培训。


六章 规划保障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不动摇。继续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联手帮扶活动,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联系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及时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体系,创新考核方式和手段,加强对新型工业化的考核奖励。积极协调各部门整合资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推进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项目配套

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资金统筹,确保规划落地。强化政策导向。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推进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平台设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统筹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公共服务和园区一体化发展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划、规范、透明使用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对纳入全区“十四五”项目库的重点项目,省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推荐申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指导企业通过技术装备升级带动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企业通过上市、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创投基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荐重点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全社会强化发展工业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人才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新型工业化发展成就、企业成功经验、区域发展环境、国家产业政策,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严格规划实施评估

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监督,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加强规划实施评估。根据有关法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持。完善考核和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员工晋级、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善“双考核”“双公示”制度,对各项建设比照预期数据进行考核、公示,及时纠正发展偏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勇挑重担、大胆作为。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规划宣传,最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合力。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