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2021-2025)

发布时间:2022-04-15 09:39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 作者:发改局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2021-2025

 

 

 

 

 

 

 

 

 

 

 

 

 

赫山区农业农村局

二〇二二年二月


 

  ........................................................................................... - 1 -

第一章  发展基础.................................................................... - 2 -

第一节  发展成就................................................................... - 2 -

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 2 -

二、农业布局区域化初步形成........................................................................ - 2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 3 -

四、观光休闲农业稳步推进........................................................................... - 3 -

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凸显.................................................................... - 4 -

六、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 4 -

七、农业产村一体化融合发展........................................................................ - 5 -

八、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 5 -

九、农村社会事业正全面发展........................................................................ - 6 -

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 6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7 -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 - 7 -

二、生产要素不充足...................................................................................... - 7 -

三、三产融合程度不高.................................................................................. - 8 -

四、品牌特色不突出...................................................................................... - 8 -

第二章  发展形势.................................................................... - 9 -

第一节  发展机遇................................................................... - 9 -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 9 -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速推进................................................... - 9 -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 10 -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再迈一个新台阶.................................................... - 10 -

五、市场内需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 10 -

第二节  面临挑战.................................................................. - 11 -

一、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 11 -

二、农业生产要素存在缺失.......................................................................... - 11 -

三、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减小...................................................................... - 11 -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 11 -

第三章  总体要求................................................................... - 12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2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2 -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14 -

一、基本思路.............................................................................................. - 14 -

二、发展定位.............................................................................................. - 14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17 -

一、总体目标.............................................................................................. - 17 -

二、具体指标.............................................................................................. - 18 -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 23 -

第四章  总体布局................................................................... - 24 -

第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24 -

第二节  科学划分功能区域.................................................. - 25 -

一、主导产业布局....................................................................................... - 25 -

二、五特产业布局....................................................................................... - 26 -

三、其他产业布局....................................................................................... - 27 -

第五章  主要任务................................................................... - 29 -

第一节  优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 29 -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29 -

二、加强耕地污染治理................................................................................ - 29 -

三、加大科技创新驱动................................................................................ - 30 -

四、提高农业主体技能................................................................................ - 30 -

五、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 31 -

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 31 -

第二节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 32 -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32 -

二、创新经营理念与模式............................................................................. - 33 -

三、提升现代种养殖水平............................................................................. - 34 -

四、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 - 34 -

五、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 35 -

六、完善农业制度化体系............................................................................. - 35 -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 36 -

一、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36 -

二、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 37 -

三、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38 -

第四节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 40 -

一、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 - 40 -

二、推行清洁生产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40 -

三、创新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 41 -

四、提高生物灾害应急防控能力.................................................................. - 41 -

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 41 -

第五节  加强树立乡风文明气象.......................................... - 42 -

一、传承保护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 42 -

二、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 42 -

第六节  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 42 -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42 -

二、坚持实用性村庄规划先行...................................................................... - 43 -

三、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 - 43 -

四、提升农村治安防控水平......................................................................... - 44 -

第七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44 -

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 - 45 -

二、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 45 -

三、释放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动能.................................................................. - 45 -

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 46 -

五、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46 -

第八节  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46 -

一、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 46 -

二、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 47 -

三、提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 47 -

四、建立完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 47 -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48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48 -

二、加大投入力度....................................................................................... - 48 -

三、强化用地保障....................................................................................... - 49 -

四、健全农业法制....................................................................................... - 49 -

五、坚持农民主体....................................................................................... - 49 -

六、强化工作落实....................................................................................... - 50 -

附件1...................................................................................... - 51 -

附件2...................................................................................... - 55 -

附件3...................................................................................... - 56 -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五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推进“富饶、美丽、幸福”赫山建设,也是全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及省“三高四新”战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发挥规划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根据近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赫山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益阳市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益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重点谋划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等,是科学指导今后五年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20年底,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2.77亿元,较十二五末(62.4亿元)增长48.7%,农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粮食完成了稳面积稳产量任务。2020年全区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04.86万亩,总产再次突破10亿斤。十三五期间多次荣获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跻身全国粮油工业百强县。二是畜禽水产业稳步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提高,连续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水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年生产水产品总量近3万吨。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5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3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安排农民工就业3.4万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区内有大米加工企业200余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吨以上。四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较快。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75.27万吨、2.95万吨、0.3947万吨、4.36万吨。

二、农业布局区域化初步形成

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基本形成了主导产业鲜明、优势产业突出、区域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格局。形成了以兰溪镇、八字哨镇、欧江岔镇、泉交河镇、笔架山乡、龙光桥街道、沧水铺镇、泥江口镇和衡龙桥镇等乡镇(街道)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4.86万亩,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商品粮供应量在25万吨以上。建成了绿健、三益、银桥等九大蔬菜基地,全区播种面积达27.91万亩。形成了新市渡镇、泥江口镇等乡镇规模茶叶种植基地,茶园面积3.5万亩。建成了新市渡镇、岳家桥镇、兰溪镇等乡镇的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全区养殖生猪46.79万头、水产品2.9513万吨。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十三五期间,积极组织制(修)订各品种种植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及加工、流通、储存等标准化管理规程,初步形成赫山兰溪大米生产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快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共申报两品认证产品100个,其中绿色食品62个,无公害食品38个;赫山兰溪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授牌。三是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到位。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四、观光休闲农业稳步推进

农业与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预计可达2.5亿元。农业与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省级以上星级农庄9家,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2家,五星级休闲农庄6家,四星级休闲农庄3家。探索了多种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和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凸显

通过全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成8秸秆收储点,年收储秸秆5吨。2020年完成统防统治面积87万亩,绿色防控面积52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技术推广面147.25万亩,推广配方肥3.85万吨,落实绿肥面积13.5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肥料包装废弃物等回收试点,2020年回收农药废弃物10吨,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降低农药残留,形成了绿色生产格局。

六、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畜禽良种化率达98%,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农业机械化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率达92%三是全新打造了智慧农业第一村:建设智能温控蔬菜大棚7个,引进了华以农NFT菜基质栽培技术。四是获得首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区),大力普及“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的绿色防控模式,结合太阳能杀虫灯、性诱钵等,有效减少农药用量7%以上,水稻病虫整体防效超90%。五是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依托智慧溯源平台,建立农产品“身份档案”;全区已有17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86家农药经营门店建立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全过程追溯监管。

七、农业产村一体化融合发展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重振“赫山兰溪大米”品牌,成功创建以粮食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兰溪镇全国产业强镇、以竹制品加工为主的泥江口镇全省产业强镇、以茶油产业为主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泥江口镇横堤村,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形成,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新跨越。2020年底,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74家,家庭农场460家。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7元,年均递增9.29%;农村劳动人口转移就业数达2949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1.941下降到2020年的1.851收入差距比例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八、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制定了《加快赫山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区“三级同创”现代农业发展改革示范区初具规模。首创水稻生产“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助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全区177个村(社区)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213”模式创新人居环境整治,“赫山模式”引领全省厕所改造。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

九、农村社会事业正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泥江口镇、沧水铺镇、兰溪镇等一批乡村学校完成提质改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城乡教育均衡取得进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卫水平不断提高,建制村全面消除卫生室“空白村”,农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断上升,建档立卡户实现100%覆盖;农村饮水扩容、升级、延伸、联网工程快速推进,完成对全区58水厂强化检修维护、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农村养老保障基本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养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低保补助“两度提标”,农村特困人员补助力度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送戏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到2020年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村9、市级美丽乡镇1个、示范村5、区级美丽乡村28。扎实推进“四治一改”工作,全区100%的村实现长效保洁,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在部分镇村试点启动;完成4.8万户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改(新)建,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27.5%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全区142行政村实现清洁村庄目标,“3213”模式创新人居环境整治,“赫山厕改模式”引领全省厕改。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

粮油加工设计总产能为本区域原料总产量的5倍,茶叶精加工能力在3000/年以上,但约有90%原料茶叶非本地产。全区果蔬年加工能力为41吨,仅占全区新鲜果蔬总产量的34.17%畜禽水产品加工仅限于皮蛋及咸蛋等蛋制品加工,区内尚无大型规模化的屠宰及深加工企业,猪、牛、羊、禽、水产品等一般以向周边大中城市及广东销售活体为主。

二、生产要素不充足

一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受用地制约,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项目用地难解决;二是赫山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粮油加工、茶叶精加工企业多由原国企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存在厂房及加工生产线陈旧落后等问题。同时,农业种植业靠天吃饭、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落后、规模土地流转不易、粮食规模化种植者缺少晾晒场及烘干设施、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过少、有毒有害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分类后无终端收储与无害化处理场所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及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三产融合程度不高

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够充分,农业的比较优势转化成为农业产业价值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增收。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精深加工项目少,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营销手段有限,市场占有率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粮食产业的三产融合较好,其他产业之间融合水平低;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部分农业企业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

四、品牌特色不突出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和优质稻基地县,我区生产的大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优价,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实力不够强,品牌企业数量较少;蔬菜、大米、茶叶、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上市时间集中、价格低廉,无知名品牌及区域公共品牌;7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粮食加工类龙头企业32家,但还没有一家粮食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等,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将极大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速推进

国家层面,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在于,加快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我国农民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不仅收入要达标,而且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面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要把推动产业扶贫帮扶资源、政策举措等有序转到乡村产业振兴。从“十四五”开始,要把农业发展成有魅力的希望产业,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让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地增收致富。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以结构调整为核心,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农业供给薄弱环节为主要任务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处于突出位置。可以预见,未来农业供给改革将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更加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将为赫山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注入强劲动力。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再迈一个新台阶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到2050年,要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从乡土文明建设成城乡融合文明,把农民发展成高素质的城乡公民。因而“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要再迈上一个新台阶,筑牢小康社会的根基,必须要做好开篇布局。

五、市场内需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在全球疫情蔓延下,外部需求大幅度萎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导向和支撑依靠,将推动农业投资持续增大,对壮大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面临挑战

一、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功能陈旧、老化、落后,无法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够先进,水利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二、农业生产要素存在缺失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吸纳社会投入的能力不强。

三、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减小

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难题,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有限,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空间缩小。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偏重于农产品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任重道远。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其考察湖南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找准“三高四新”切入点、用好“先行先试”发力点、抓好“特色发展”突破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五区一高地”、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赫山为契机,全力推进农业“三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巩固提升“一主(稻米)五特(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产业质效,把赫山区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县),深入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益阳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农“赫山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四个优先”方针,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赫山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好农业农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把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效益显著、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之路。

坚持优势发展。把特色发展作为我区农业产业突出优势、做亮名片的前提。在坚持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赫山区农业在资源、产业、区位、交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在粮食、果蔬、畜禽水产、茶叶、中药材、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努力稳定和壮大以粮蔬猪鱼为基础的核心产业,培育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地域标志的其他农业产业。

坚持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三农”工作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重点围绕水稻、果蔬、畜禽水产、茶叶等四大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团队,逐步改善农业装备水平。坚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人才培育,加快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一、基本思路

围绕“三区”创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以产业现代化,引领全区农业的整体提质、升级;构建现代农业多元模式,探索水域经济、林下经济等多种生态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湖区、山区经济新增长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精准扶贫落实到位;以产城、产镇、产村融合、美丽乡村为依托,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突出乡村振兴“3+9”示范创建,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强化联点示范,大力推进3个重点镇、9个重点村引领全域乡村振兴,加快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呈现全域乡村振兴赫山新画卷。

二、发展定位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

提升利用现有基础、对接整合项目资源、开发建设创新体系,重点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升级、基础设施支撑三大工程,提升园区主导产业与产业技术体系区域控制力、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促进传统产业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提质升级,实现园区的空间网络畅通和发展环境优化。

——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

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区、精品农业生产的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区、城市乡村景观的融合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展示区、多种功能复合的旅游区,打造成省内一流、全国示范的“集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

——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

建成有共建规划引领、有科技支撑模式、有科技示范主体带动、有品牌创建提升、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人才支撑农业发展的“六有”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县),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赫山样板。

——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县)(图1

围绕新时代“山乡巨变”首倡地的定位,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突出解决土地、资金、市场三个问题,促推产业振兴;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深化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屋场创建活动;推广“网格化+扁平化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继续抓好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区)创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农业“六化(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轴(银城大道)两翼(“东翼”指长常高速以东的湖区发展翼,“西翼”指石长铁路以西的山区发展翼)多点(衡龙桥、沧水铺、笔架山、会龙山等乡(镇)的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的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一主五特”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业链条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型主体、改善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六个领域取得较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三产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等五个方面走在省市前列。较“十三五”时期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0%左右;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评达到82分,基本达到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具体指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完成29.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农业企业上市公司1家。粮食总产量和畜牧业总量保持总体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质提升,主导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75%以上;农业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农业产值、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都有较大增长;壮大兰溪粮食产业园精深加工基地。到202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24亿元(图2),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把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起来,建设一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2  2021-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测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60亿元,每年增长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省级示范社30家,市级示范社60家;带动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1,提高农产品上市品级。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探索、推广土地数字化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构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争取区乡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率80%以上,乡村覆盖率60%以上培育国家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省级3,打造1“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市级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镇3,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村(基地)5

——农业科技化水平获得新改善。农业“机器换人”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省平均水平,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培育示范主体100个,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育300人次以上;加快农业“五新”进村入户。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将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既有效解决养殖粪污污染,又能增加有机肥施用。稳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稳中有降。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7%100%9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农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全面构建。重点打造“赫山兰溪大米”“千家洲湖藕”“青松皮蛋”“九二五艾叶”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快“两品一标”、中国驰名商标、省市名牌产品申报,到2025年完成“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00个以上,挖掘一批优质农产品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98%上。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长足大进展。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到2025年,实现45%以上村庄达到美丽乡村标准,创建一批省、市级美丽乡村、精品乡村,争创湖南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高。2025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制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逐年提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改造农村户厕8.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90%

——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显著大提高。“十四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图3)。

 

3  “十四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历史新跨越。盯紧重点目标,深耕目标市场、挤进目标人群、打入国外市场,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农副产品基地。组织相关企业到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参会参展,学习省内外企业的管理经验、品牌创意、引进先进生产模式和网络化营销方法。

 

 

 

 

 

 

1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基期值

2025

目标值

属性

产业

发展

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92.77

124

预期性

2

粮食生产

播种面积(万亩)

104.86

109

约束性

产量(万吨)

50

50

预期性

3

蔬菜总产量(万吨)

75.27

80

预期性

4

茶叶总产量(万吨)

0.39

0.44

预期性

5

肉类总产量(万吨)

5.3

6.0

约束性

6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2.95

3.5

预期性

装备

水平

7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20

29.45

约束性

8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86

90

预期性

9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7

0.568

预期性

科技

水平

10

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个)

45

60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8

约束性

12

农业科技贡献率(%

50

58

预期性

13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8

98

预期性

经营

管理

14

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70

90

预期性

1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倍)

31

3.11

预期性

16

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

50

5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17

主要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

91.7

95

预期性

18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1.7

93

预期性

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100

预期性

20

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

83

100

预期性

2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9.56

91

预期性

22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2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2.1

35

预期性

民生

改善

24

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率(%

20

45

预期性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607

30000

预期性

26

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74

100

预期性

27

城乡居民收入比

1.85:1

1.52:1

预期性

2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元/·年)

4320

4800

预期性

29

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村占比(%

88/56

89/70

预期性

30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约束性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035年,全区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广。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富强美丽幸福赫山的美好愿景基本实现。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聚政策、人才、科技、资金等各种要素,并充分考虑各乡(镇)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农业发展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轴两翼多点”(图4)的空间布局。重点培育稻米、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六大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业链条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轴”:指以银城大道为主轴,石长铁路与长常高速的相夹地带,连接中心城区、龙岭产业开发区,该地区主要以发展蔬菜和水果的城郊服务型农业。

“两翼”:即“东翼”和“西翼”。“东翼”指长常高速以东的湖区发展翼,充分融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优质稻、水产养殖等产业;“西翼”指石长铁路以西的山区发展翼,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发展山区经济,推进特色种养殖业发展,重点发展生猪、茶叶、中药材(艾叶)、竹筷等特色种养殖产业为主。

“多点”: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生态农家民宿、花乡农家乐、农耕文化园、森林康养和生态休闲观光等,重点在衡龙桥镇、沧水铺镇、笔架山乡、会龙山街道等乡镇(街道)创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和乡村振兴“3+9示范点。

4  “一轴两翼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  科学划分功能区域

立足赫山实际,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突出差异化发展,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产品附加值,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功能区划格局。

一、主导产业布局

粮食:以兰溪、八字哨等5个湖区乡镇和G319以东湖区部分为重点,推广早专晚优品种搭配模式,全面发展双季稻生产,着力实现湖区双季稻全覆盖;以G319以西的山丘区,在宜双则双、应种尽种的基础上,发展一季稻+(如油菜、绿肥),同时要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田埂发展旱杂粮、大豆等油料作物,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严格管控区优先发展旱杂粮。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09万亩,其中水稻100万亩,旱粮9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

全面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联合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赫山兰溪大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专有品种,解决大米品牌同质化问题。

二、五特产业布局

生猪: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水平。重点布局在欧江岔镇、泉交河镇、新市渡镇、衡龙桥镇、岳家桥镇等乡镇。提高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流通贸易等产业链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80万头左右。

水产:在兰溪镇、龙光桥街道、八字哨镇、笔架山乡、欧江岔镇、泉交河镇等乡镇重点打造标准化池塘养殖、特色品种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重点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体验式猎渔活动,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休闲渔业区。打造名特水产养殖区,主要发展方鲫、大闸蟹、小龙虾等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沿省道204线的水产品加工走廊,重点建设好国联(益阳)水产、益阳衡宇食品等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2025年,水产养殖水面15.2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

蔬菜:重点布局在会龙山街道、兰溪镇、龙光桥街道、新市渡镇、沧水铺镇、八字哨镇、欧江岔镇、泉交河镇等乡镇(街道),构建五大蔬菜产业带,稳定建设好10万亩常规商品蔬菜基地,推动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加快冷链储藏运输建设,保障供应总量平衡,季节均衡,区域和品种平衡。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总产量达80万吨。

竹筷:在新市渡镇、泥江口镇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竹筷加工与销售为主的竹木制品加工产业。依托通达、三超、和祥等28家规模以上竹木制品企业,加大产品出口力度。

艾叶依托中医药产业园,重点在泥江口镇、新市渡镇、龙光桥街道等乡镇(街道),打造万亩艾叶种植基地。到2025年,艾叶生产面积达1.2万亩,总产量1.2万吨,产值2500万元左右

三、其他产业布局

茶叶:重点布局在新市渡镇、泥江口镇等山区乡镇,构建以洛湛铁路沿线产茶乡镇为主的洛湛铁路黑茶产业带2025年,建设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3.5万亩,总产量达0.44万吨。

水果:重点布局在龙光桥街道、沧水铺镇、会龙山街道、泥江口镇、新市渡镇等乡镇(街道),打造一个高标准特色水果种植基地。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值2.3亿元。

其他畜禽水产:牛羊养殖重点布局在山区乡镇;家禽养殖重点布局在湖区乡镇,到2025年,畜禽肉类总产量达5万吨,禽蛋产量3万吨,建成优质高效稻虾生态种养基地1万亩,稻鸭种养基地2万亩

其他中药材依托中医药产业园,重点布局在兰溪镇、八字哨镇、沧水铺镇、龙光桥街道、岳家桥镇等乡镇(街道),发展湘莲、玉竹、金银花等其他中药材。2025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左右,产值达2500万元左右。

休闲农业:重点建设以益宁城际干道为发展轴、以兰溪河、志溪河、新河、鱼形山水库为主体的“三河一水”为生态保护带,打造东部都市体验休闲区和西部山地康乐休闲区两大板块,建成长株潭都市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到2025年,全区规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5家,接待游客数突280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4.5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


 

第五章  主要任务

始终围绕将赫山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县)这条主线,找准“三高四新”切入点、用好“先行先试”发力点、抓好“特色发展”突破点,力争用5年时间,通过8项主要任务,初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优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统筹规划,做到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其中湖区示范片规模在500亩以上、山丘区示范片规模在200亩以上,统筹推进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科技服务、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统一规范工程建设、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要求,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9.45万亩。

二、加强耕地污染治理

进一步摸清全区耕地重金属污染情况。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对严重污染、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调整使用功能,保障农产品安全。借鉴镉污染土壤治理研究试点的成功经验,研究集成和推广“VIP+N”技术模式,积极探索纳米技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上的应用。适时推广镉污染实时监测新技术,加强预防,从源头上杜绝镉超标大米。加大镉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财政投入力度,2025年末,对镉污染农田得到有效调控,使之利用率达93%

三、加大科技创新驱动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以园区现有和将要引进的科技型企业、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为主体,借助园区各类“中心平台”建设,内聚外联,聚集整合园区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建设“平台与科技服务、专家智库与技术集成”等项目,促进园区育种、种养、设施、生物、加工等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园区主导产业与产业技术体系区域控制力、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四、提高农业主体技能

分类培育现代农业带头人,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行动,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业经理人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带头人队伍。开设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稻虾连作、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电商应用及直播带货、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种养等多项课程,并设置现场答疑环节,为解决农业生产、作物种植过程中疑难杂症“开良方寻良药”,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作贡献。2021-2025年预计每年分别培训100120150180200人。

五、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发挥政府与市场合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激发农业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出台政策支持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加强服务主体间的联合合作,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标准化,推动新模式新业务加快发展,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引领性。农业产业综合服务机制焕发新活力,显著提高乡镇(街道)为农服务综合能力,协同推进农业生产性和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基本建成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多社合一”发展,带动更多小农户逐步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智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完善的互联共享的“互联网+农业”应用服务体系,建设一批5G智慧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和粮食、畜禽、蔬菜、水产、茶叶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

第二节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到“十四五”末,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实现新突破。优质粮油果蔬和畜禽水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两证+追溯”体系,持续提升区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总体要求,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引导水稻绿色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住耕地这个关键,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健全耕地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根基,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持稳定面积、规模生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建设56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109万亩,其中水稻100万亩,旱粮9万亩;粮食总产量50万吨。

依托省农科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和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将提高粮食产量、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新建隆平高科益阳种子产业园等粮食科研基地,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油品种;新增粮食补贴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更好更快更多的金融服务,切实保护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湘米工程”,着力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联盟组建,发展产业物流园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打造优势产业链条,推广绿色发展模式,推进主食产业化。

二、创新经营理念与模式

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粮食生产“十代”社会化服务,达到“十化”目标;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多级系列加工。支持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企业等开展区内流通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升级改造区乡村三级商业设施和网点,引入和培育数字化、品牌连锁化企业,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冷链物流建设,打造农产品“上行下行一张网”。整区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到2025年,力争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主体数量达50家以上

三、提升现代种养殖水平

加大种业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大对种子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种子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1-2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建立水稻、蔬菜、生猪等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并与“绿色食品”“放心食品”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无害化;建立50个“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四、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一体两翼”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和湖南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平台应用,实行“身份证”管理和赋码标识。加大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促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化,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2025年,实现按标生产,示范区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快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到2025全区“两品”认证总数达60个以上,认证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100%

五、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加强品牌打造,强化品牌推介,加强品牌管理与保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重振“赫山兰溪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借助“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优势,推进“千家洲湖藕”“青松皮蛋”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大品牌整合与保护力度,推动同类品牌向强势品牌集聚。按照全市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要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树品牌、创名牌,加强“两品一标”认证。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10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10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

六、完善农业制度化体系

重点探索农业现代化“六化”经验,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积极探索,形成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产业融合化、发展绿色化等赫山农业现代化“六化”经验。着重在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扶持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整体开发上实现土地集约化;着重在培育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经营规模化;着重在抓好先进机械研发和推广、加大农机作业补贴力度、加强机耕道建设上实现生产机械化;着重在推广“十代十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建设为农服务区域中心、打造惠农综合服务平台上实现服务社会化;着重在打造水稻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特色小镇、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上实现产业融合化;着重在数量、质量、产业上保障粮食安全,在减肥、减药“双减”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生产、加工、销售、闭环管理上实现全覆盖溯源管理,从而实现发展绿色化。2025,实现所有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质量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一、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持续做优第一产业。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发展工程,到2025年,创建1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主五特”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湘米工程”,扩大“赫山兰溪大米”“千家洲湖藕”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建设10个以上现代粮油产业省级重点村。

加快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抓好稻米、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六大产业链延伸,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建立兰溪大米、米粉、米饼等精深加工线,延伸农业功能和产业链,将兰溪粮食产业园打造成为以稻米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粮食物流为主导的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每年增长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积极做活第三产业。积极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明等非物质遗产,重点培育一批星级休闲农业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休闲农业企业。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五星级休闲农庄新增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5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依托兰溪粮食产业园,推动粮食产业“产、供、加、销”一条龙发展;培育世林食品、益阳茶厂等龙头企业,打造集种植、加工、营销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依托主体以智慧农业第一村、“多彩赫山·隆平高科”、益阳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特色节点为核心,推动新河沿河、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乡村观光旅游,实现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以稻米、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六大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到2025年,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新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带动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1个,提高农产品上市品级。积极探索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创新,主攻农业生产重点和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研发推广“减肥、减药、减污、减耗”精准高效先进适用机具,提高养殖场设施化装备水平。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三、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空壳社”清理行动。引导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农民合作社在自愿前提下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体。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四级联创”,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合作社。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提质扩面,将规模农业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9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6000家。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小农户需求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和服务。进一步总结推广“十代”服务模式,着力推动和引导小农户接受农机、病虫防治、稻谷收储烘干、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等专业化社会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创设5个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涵盖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机服务、生产合作等全生产链条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社+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扶持农村电商产业。培植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商示范村、电商示范经营大户、电商扶贫站点、电商服务站等“互联网+农业”实体。鼓励新型农村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线上线下结合,促进乡村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加快实体店功能转型;支持果蔬、茶叶、水产等开展电子商务,结合电子商务开展净菜小区配送等业务,加强品牌推广,逐步构建现代营销体系。不断拓展涉农电子商务业务,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入驻销售,打造网上农产品超市,培育网上农产品品牌。2025年,打造市级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镇3个,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村(基地)5个,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0亿元。

第四节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一、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

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增施有机肥推广种植绿色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每年完成3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年度监测,编制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在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内,依申请完成本区内耕地质量评定的具体工作;按照国家、省、市的部署完成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积极推广病虫草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发展,力争统防统治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率达到55%以上,实现病虫危害损失率在5%以下。

二、推行清洁生产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行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加大农业重金属和养殖污染的治理;开展农残膜回收与再利用,健全秸秆回收体系,到2025年,秸秆利用率达95%;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回收处理体系,2022-2025年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每年分别达50%60%70%80%以上,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100%建成覆盖养殖区域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十四五”期末,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三、创新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赫山兰溪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优势,推进“千家洲湖藕”“青松皮蛋”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建立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基地,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四、提高生物灾害应急防控能力

对全区农作物病虫草进行系统测报,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科学指导大面积防治,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防治处置率90%以上,控制危害总体损失率在5%以内。推动外来生物普查,逐步开展其防治工作。

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深化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广“空心房”整治成果,探索村民集中居住试点,推进美丽庭院和美丽屋场的“六个一”创建,用四年时间开展美丽屋场创建活动,每年创建100个,涉及受益群众8万人左右,通过美丽屋场这个小切口,重点展现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成效,打造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创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精品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分类处理率达85%以上,进一步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以上。

第五节  加强树立乡风文明气象

一、传承保护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充分利用赫山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和优质稻基地县的美誉,以及国家地理标志“赫山兰溪大米”等的品牌效益,挖掘打造具有赫山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园,加强对赫山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的保护力度。

二、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继续抓好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推广北岸新村殡葬改革典型经验。引导群众积极践行村规民约,推进区级以上文明村、文明镇的培育、申报和评选,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到2025年,90%以上的村镇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镇的创建标准,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100%

第六节  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推广“网格化+扁平化”基层治理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内河、库、田、林、路、网格化“六长制”管理,构建河流、水库、耕地、林地、道路、网格化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

二、坚持实用性村庄规划先行

结合赫山位于中心城区的实际,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整体推进理念,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实用性规划,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乡村治理体系“十个一”机制,镇、村、户达到“十有”的“4个十”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

坚持自治为本,发展和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四位一体”新型村级治理组织架构,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坚持法治为要,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依法用权,以法维权,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坚持德治为基,充分发挥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的德育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农村优秀干部、党员、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道德力量来教化乡民、泽被乡里。

四、提升农村治安防控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警务”,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提升农村治安管理水平。加大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力度,加快重点场所、重要道路、重要区域和治安复杂乡村监控系统建设。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非法宗教活动等,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确保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加强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能力建设。

第七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着力推动优势特色全产业链建设探索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加快农业智慧化数字化建设进程、探索耕地安全高效利用措施、创新实施特色种业工程、探索建立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体系、试点推进“两证+追溯”体系建设、探索推进品牌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索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

深入推进赫山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数据仓建设。提升乡村数字生活新服务,开发美丽乡村数字服务应用。培育壮大乡村数字经济,谋划实施一批乡村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推进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大力推广赫山智慧农业“5G+VR”直播间。

二、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我区农业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大对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治理的执法力度,加大对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提升渔业渔政执法能力,初步实现“禁得住”的目标。

三、释放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动能

土地方面,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资金方面,利用平台公司,通过市场手段,做好资本运作、资本整合、项目策划和风险防控四项工作;市场方面,引进有情怀、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助推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品变商品、看点变卖点。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增强工商资本下乡动力,推动金融保险改革取得进展,日益凸显技术和数据要素支撑作用,加速城乡发展动能转换,逐步释放改革“红利”。

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扩大稻谷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区级补贴比例。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体制。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

第八节  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农旅一体、文旅一体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壮大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推进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三、提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拓展培训,抓好“经纪人、科技人、带头人”三种人的培训和对广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进一步健全赫山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农技培训项目,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技能培训体系。

四、建立完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积极完善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技术管控保障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土地三权分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农村工作机构(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推进和落实赫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细化各项目标任务,有效地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各项规划目标的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20212025年,全区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50%,且计提数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的8%一主五特产业为重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给予倾斜支持。探索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三区”建设,充分发掘资源和政策优势,精心组织、精准申报、跟踪对接,积极申报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强基固本效应。

三、强化用地保障

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土地利用功能。鼓励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空心房、废弃建设用地整治复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和布局,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四、健全农业法制

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行为,重点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监管、渔业和动植物卫生检疫等领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加强农业法制宣传,增强“三农”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坚持农民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参与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积极维护农民利益,扶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完善农户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和农村改革红利。

六、强化工作落实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整合宣传资源,加大党和政府三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介各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入三农建设积极性,形成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到位。


 

附件1

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表

序号

行业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

性质

起止年限

总投资(万元)

2021-2025年计划投资

合计

 

90510

90510

产业发展

 

17440

17440

1

 

优质常规水稻繁殖基地建设

 

建设20万亩高标准常规稻种子繁殖、提纯基地、建设种子低温库;建设20万亩高标准良种繁殖基地;购置种子加工、检测设备;提纯本地适宜的优质特色常规稻品种。

新建

2021-2025

300

300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

 

1、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80个,其中国家级2个以上,省级18个以上;

2、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5亿元以上企业2个;

3、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中省级联合体15家,市级联合体10家。

续建

2021-2025

2000

2000

3

 

优质常规水稻繁殖基地建设

 

建设20万亩高标准常规稻种子繁殖、提纯基地、建设种子低温库;建设20万亩高标准良种繁殖基地;购置种子加工、检测设备;提纯本地适宜的优质特色常规稻品种。

新建

2021-2025

300

300

4

 

蔬菜产业提升工程

 

1、提质改造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2、千家洲湖藕特色蔬菜产业提质升级。

续建

2021-2025

1000

1000

5

 

植保技术产品综合展示示范培训中心(园)建设

 

建设一个3000亩以上的植保技术产品综合展示示范中心(园),开展新发、突发病虫草害基础性研究,研究开发、集成展示、试验示范先进植保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的有效融合。建设技术培训基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提升植保人员素质。

新建

2021-2025

2000

2000

6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程

 

1、发展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

2、建设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

新建

2021-2025

150

150

7

 

精养池塘升级改造

 

改造精养池塘项目。

改建

2021-2025

8000

8000

8

 

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

 

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试点面积2万亩以上,项目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新建

2021-2025

3000

3000

9

 

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项目

 

1、大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新增家庭农场200家;

2、实施家庭农场三级示范联创,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升级,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00家。

新建

2021-2025

300

300

10

 

畜禽养殖标准化 示范场创建

 

按照"五化"标准,创建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家。

改扩建

2021-2025

90

90

11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1个、乡镇动物防疫站12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1个;12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清洗消毒场。

新、改

扩建

2021-2025

300

300

产业融合

 

2820

2820

12

 

农业产业强镇与特色小镇建设

 

建设农业产业强镇4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2个;建设农业特色小镇3个,其中市级农业特色小镇1个。

新建

2021-2025

2520

2520

13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建设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新建

2021-2025

300

300

产业支撑

 

7150

7150

14

 

培育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十代十化”服务组织

 

提供十代”服务:代育秧、代耕旋、代机插、代管理、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存储、代加工、代销售;创新“十化”模式: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集团化结盟、多元化解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操作、契约化约束、数字化管控、品质化溯源、规模化推进。

新建

2021-2025

250

250

15

 

水产种业基地建设

 

创建市级良种场1个、省级良种场1个。

改扩建

2021-2025

150

150

16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服务

 

培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6家,其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服务组织5家,购置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200台套以上;创建3个县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新建

2021-2025

1000

1000

17

 

赫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提升

 

1、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改造升级,乡镇农产品监测站设施条件建设;

2、购置气相、液相、原子吸收等精密仪器设备;

3、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全面通过“双认证”

改扩建

2021-2025

300

300

18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示范站、示范村,其中乡镇3个、村级4个;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4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追溯网点,重点建设4家农产品质量溯源示范企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能力和水平。

新建

2021-2025

150

150

19

 

基层农技推广设施条件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乡镇农技推广设施提质升级;

2、建1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3、培育1个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4、建立县乡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

新建

2021-2025

60

60

20

 

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

 

建设1个省级、1个县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2000人次。

新建

2021-2025

40

40

21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1、建设2万亩果、蔬、茶宜机化示范基地;

2、建设农机作业深翻耕、深施肥示范基地10万亩;

3、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家,建设现代农机示范合作社6家。

新、改扩建

2021-2025

5200

5200

基础设施

 

63100

63100

22

 

赫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改扩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其中:新建20万亩,改造提升9万亩)。

改扩建

2021-2025

39000

39000

23

 

赫山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建设50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新建

2021-2025

1000

1000

 

环境治理

 

 

2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建设农田生态沟渠净化工程,生态塘净化工程,农田生态廊道工程,粪污处理工程、在线监测工程,形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新建

2020-2025

4500

4500

25

 

美丽屋场建设

 

以美丽屋场“六个一”为主要内容,开展三年创建行动,创建300个美丽屋场。

改(新)建

2021-2025

15000

15000

26

 

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建设

 

区域性处理中心升级改造;建设全市病死畜禽县级收集中心、收集暂存点和监管平台。

新、改扩建

2021-2025

800

800

27

 

耕地安全利用与保护工程

 

1、有序推进严格管控区域耕地农作物结构调整和土地休耕;

2、全面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六改”农艺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达91%以上;

3、严格落实耕地优先保护政策措施。

新建

2021-2025

1000

1000

28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项目

 

1、创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2、新建、改扩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利用生产加工主体10家。

新建

2021-2025

1000

1000

29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体系建设

 

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回收处置体系和工作机制,创建区级、乡镇、村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储存点,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100%

新建

2021-2025

800

800

 

附件2

益阳市赫山区列入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片)

特色农产品

分布区域(优势乡镇)

粮食

兰溪、八字哨、龙光桥、欧江岔

蔬菜

会龙山、兰溪、龙光桥、新市渡、沧水铺、八字哨、欧江岔、泉交河

茶叶

新市渡、泥江口

生猪

欧江岔、泉交河、新市渡、衡龙桥、岳家桥

水产

兰溪、龙光桥、八字哨、笔架山、欧江岔、泉交河

艾叶

新市渡、泥江口、龙光桥

水果

龙光桥、沧水铺、会龙山、泥江口、新市渡

竹筷

新市渡、泥江口

中药材

兰溪、八字哨、沧水铺、龙光桥、岳家桥

 

 

 

 

 

 

 

 

 

 

附件3

名词解释

十代十化:提供“十代”服务:代育秧、代耕旋、代机插、代管理、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存储、代加工、代销售;创新“十化”模式: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集团化结盟、多元化解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操作、契约化约束、数字化管控、品质化溯源、规模化推进。

3213模式:3213级评比(其三员:保洁员、劝导员、督导员;两长:路长、片长;一化:管理网格化;三级评比:区、乡、村三级开展考核评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