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信息来源:应急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字体: 【打印本页】
索引号: 4309030009/2021-1482379 发布机构: 赫山区应急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1-11-17 10:30
信息类别: 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益阳市赫山区应急管理局、湖南工业大学起草了《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为了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进一步提高发展规划质量,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对征求意见稿有修改意见,可在2021年11月24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出意见

1、发送电子邮件:785317558@qq.com。
2、来信邮寄:益阳市赫山区应急管理局(龙岭工业园梓山东路),邮编:413000。
3、联系方式:陈代丰(赫山区应急管理局)  联系电话:07372919208。


益阳市赫山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益阳市赫山区应急管理

湖南工业大学

二〇二〇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应急体系建设

2.防灾减灾救灾

3.安全生产工作

(二)存在问题

1.防灾减灾基础薄弱

2.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3.部分工作“零经验”

4.企业主体责任不到位

5.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二、发展环境

(一)迎来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统筹与突出重点相协调

2.坚持宏观战略性与实际操作相统一

3.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一致

4.坚持源头治理与精准处置相并重

5.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安全生产

1.深化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治安能力

2.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治理

3.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4.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提升科技兴安发展水平

5.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6.强化宣教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整体安全素质

(二)防灾减灾

1.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防应急预案体系

2.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3.引导社会参与减灾救灾,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格局

(三)应急救援

1.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3.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4.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

5.推进应急物资建设管理,加强信息发布舆情引导

五、行动路径

(一)坚持依法管理

1.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加强本区特色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二)加强源头管控

1.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2.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3.加强重点风险评估监测预警

4.提升多种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强化改革创新

1.全面深化传统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

2.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成果

3.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本区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四)深入宣传教育

1.提升各级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2.强化不同岗位人员的安全业务培训

3.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与培育安全文化

(五)加强应急管理

1.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

2.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多项举措增强救援力量

3.强化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六)推动学科建设

1.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科建设

2.整合高校和应急管理研究机构的资源

六、改革举措

(一)完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不断完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

2.研究制定高层建筑疏散预案

3.完善灾害威胁区域人员安置

4.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

5.完善基于水利险情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处置

6.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7.提升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8.强化抢险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9.加快推进新一代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10.建设预警及应急广播系统

11.内涝积水点智能监测及标识系统建设

12.完善水文、气象等监测预警和基础站网

13.提升水库水源工程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14.提升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预判能力

(二)加强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1.充分用好大数据

2.建立智慧化应急指挥平台

3.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4.配合市局开展智慧三防”“智慧森林防火信息化平台建设

七、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五)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六)抗震防灾能力建设工程

(七)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二)落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三)健全投入机制,做好资金支持

(四)发挥社会力量,加强舆论监督

(五)注重合作交流,提升工作水平

(六)强化监督检查,推动规划实施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坚持以“五先五市”总抓手,突出实施大益阳城市圈和东东融“两大战略”,是赫山区打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实施,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发展巨灾保险,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中共益阳市委关于制定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中共益阳市赫山区委关于制定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常态开展全覆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打非治违,严格安全生产考核问责,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体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因此编制和实施好赫山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规划,对于全面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处置能力,加快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规划体系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

2019年赫山区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着眼于各项应急工作,从体制机制、监管服务、宣传培训、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积极谋划部署,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1.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突出高效适用,抓好应急管理职能融合。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汛抗旱、减灾救灾等职能整合,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着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赫山应急指挥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先行先试开展“六有”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三有”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建构综合应急共享体系。积极搭建智慧应急救灾综合平台,与气象、交通、水利、自然资源、消防、教育等部门实现了“互联互通”综合应急共享体系。为了确保自然灾害灾情信息准确,建立了灾情会商制度,统一灾情数据报送口径,统一灾害信息发布,为救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要求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部门加强职能交接和协调配合,确保及时、准确做好救灾和报送灾情信息。三是定位敢打必胜,抓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坚持整合资源、规模适度的原则,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民兵预备役队伍为依托,相关部门现有救援资源为基础,整合社会救援队、企业专业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形成规模适度、精干高效的多支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

2.防灾减灾救灾

一是有序高效应对灾害。全面认真落实了24小时应急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实时掌握灾害风险态势。联合气象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共同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共享机制,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判,做到提前预警、及早预报。做好前期摸排。20205月启动了全区紧急避难场所、临时安置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摸排工作;了解各乡镇(街道)、园区人口、土地、房屋、公益设施、基础设施、企业等相关情况;及时开展救灾。第一时间指导救灾、查核灾情,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第一时间下拨救助资金物资,及时督导自然灾害资金物资发放,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全力做好物资准备。积极清查了解本区下拨应急物资动态和储备情况。建立物资统计台账,完善发放手续,确保物账相符。主动协调做好应急物资的品种规划,组织实施应急物资保障联动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应急物资协议、定点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新机制。摸清应急物资家底。2020年初对全区各级现有应急救灾物资进行了清理统计,应报废的进行报废处理流程。完善了应急物资基础信息,编制全区应急物资储备“一张图”和储备调运“一张网”,推动建立区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协调机制。结合区域灾害发生频次及影响范围的实际情况,编制好本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和年度采购计划,协调发改、财政、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做好了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组织建立应急物资共用共享的协调机制。按照相关职能职责对应急物资的品种规划、采购、储备、调运、使用等流程,拟定全区救灾应急物资方案,实现应急物资高效调运。加强了救灾资金物资管理,迎接了市联合工作组专项督查。

3.安全生产工作

是坚持预防为主,抓牢安全生产基本盘。全面深化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危险化学品、工贸、消防、建筑、马路市场、交通等行业领域顽瘴痼疾集中整治活动,制定并落实好年度执法计划,着重加大重要节日和重点时段的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全面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坚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做好五项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向好。“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安全监管“强执法防事故”、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管控”“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等行动 “一单两制”为抓手,突出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能力建设,守住了不发生灾害事故人员伤亡、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和安全责任底线,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趋好,主要做好了“抓责任落实”“抓机制完善”“抓预防整治”“抓执法打击”“抓要素保障”五个方面工作。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抓实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依托赫山信息网、赫山频道、红网赫山站等宣传平台,加大赫山应急管理典型宣传力度。建立赫山应急微信公众号、创建赫山应急简讯,开展“最美应急人”评选和应急法规大竞赛活动,除安全生产宣传外,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消防安全等内容全面纳入宣传重点,制订统一高效的宣传方案。组织重点企业、自然灾害风险点密集乡镇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切实提高培训成效。

(二)存在问题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企业本质安全程度、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区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防灾减灾基础薄弱

当前,我区防灾减灾的基层基础十分薄弱,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一方面体现在公众安全意识不足,缺乏防灾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在防灾减灾硬件投入不足,有些企业因资金紧张,未把应急救援经费纳入预算,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因救援保障资金紧张,影响救援工作及其相关工作;例如避灾安置场所达不到功能要求、老旧小区消防设施缺失。

2.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当前应急救援力量主力军仍是消防队伍,专业化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虽能作为有效补充,但缺乏规范管理和专业培训,与实战需要差距较大。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

3.部分工作“零经验”

原安全生产监管、消防、民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部门相应职能均转隶到应急管理局,但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等相关专业人员未转隶,这造成当前应急管理局人员较少。不少基层站所相关人员和职能仍未整合,应急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地方安监站承担;而安监站本身“人少质弱”,难以承担重任。或一切从零开始,工作开展起来较吃力,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仍需加强。特别是乡镇应急管理站专业人员匮乏,可谓毫无经验。

4.企业主体责任不到位

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点多面广,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

5.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机构改革后整合了很多职能,但目前仍处在磨合期,很多职能还没到位,职责仍没有厘清,有些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推诿。各个指挥机构还未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顺畅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环境

(一)迎来机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湖南省、益阳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统筹协调好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按照“高、统、快、防、实”的工作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区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区在“十四五”时期的应急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综合性风险日益增加。除了自然因素,由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已经大大改变,赫山区内城市产业集聚,各种居民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超大规模城市综合体、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大量建设,城市内涝、火灾、交通事故、拥挤踩踏、燃气泄漏爆炸、意外事故等安全风险突出。此外,工业生产事故、传染病、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风险不断增加,各种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交织、叠加放大,形成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非传统安全风险加大。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逐步应用,新形式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正不断滋生、扩散和叠加。云平台、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的安全问题不断凸显,数据泄露、云平台安全风险等问题较为突出,与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的网络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增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扩散及推广、5G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都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各层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而且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这给构建新时代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的理念,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为目标,以狠抓“作风强安、科技强安、合力强安”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全面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成“五区一高地”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统筹与突出重点相协调

既要全面统筹我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型、各环节、各过程的应急能力建设,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整体发展;又要突出我区应急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解决基层基础薄弱、区域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突出针对性。

2.坚持宏观战略性与实际操作相统一

既要严格遵循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从长远角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强化宏观性、指导性、战略性;又要充分结合我区应急管理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突出可操作性,切实做到易评估、能落实。

3.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一致

既要结合主责主业,注重问题研究,聚焦我区应急管理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又要明确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全过程的风险管控与应对处置。

4.坚持源头治理与精准处置相并重

既要强化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对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行科学谋划,做好各项应急管理前期准备;又要强化精准应对处置,对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等进行重点谋划,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的协同能力。

5.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既要体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要求,发挥好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广泛吸纳民间力量,提高应急管理事业的社会参与度。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推进全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减少一般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2.具体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2025年,赫山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新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十四五”期间亿元GDP亡率下降30%(降幅为2025年末较2020年末下降的幅度)。

防灾减灾方面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阶段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与赫赫有名、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品质新城相匹配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安全生产

1.深化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治安能力

以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正确的安全理念为指引,用科学技术手段和安全文化建设做支撑,通过事前源头管理、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结果管理,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隐患消除在形成之初,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是紧紧围绕与责任制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抓制度措施执行、违章整治、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发承包工程安全管理、基建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的责任落实情况。二是完善全员安全责任清单,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责任架构,健全考核问责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约谈、通报力度,因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责任,全面提升各级人员履职尽责能力。三是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最严格的安全生产标准,把依法治安理念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形成严密的责任体系、有效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完善的治理系统,解决好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问题,确保安全稳定生产。

2.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治理

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负全面责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强化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实施风险公示和分级管控。经常性开展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治理安全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实行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定期评估、预警机制,并及时上报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信息。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建立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确保用于安全生产。建设项目必须做到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保证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概算,严禁边立项、边设计、边建设。切实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保证经费需求,依法依规安排从业人员参加相应培训与考核,严格落实企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落实企业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和演练等应急处置责任。针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车间、重点部位,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并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着力化解油气增产扩能安全风险,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深化煤气、高温熔炉金属、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实习工厂等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结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排水、供热、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民航、铁路、光纤通信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完善双重预防体系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大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加强评估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4.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提升科技兴安发展水平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安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方面,重点开展城市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关键技术、安全智慧社区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老旧小区、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化学危险品仓库、粉尘涉爆、锂电池生产加工存储使用场所等城市安全风险源评估及分级管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安全生产监测预警方面,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管控能力提升,重点开展基于5G技术的智能安全用电远程监控技术、重大危险源动态智能监控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方面,重点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和应用示范。

5.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加强硬件建设,为基层安监队伍配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所必需的设备、工具,如:交通工具、电脑、摄像设备、照相设备、录音设备、检测设备等监管执法所必需的装备工具,保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乡镇村庄两级安监队伍的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村庄安监机构,充实完善乡镇、村庄安全监管网络,选派精兵强将,把责任意识强、事业心强、熟悉安全生产业务的人员充实到乡镇、村庄安监队伍中来,使乡镇、村庄安全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执法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强化政治、业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安监人员的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管人,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管事,确保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规范有序。

6.强化宣教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整体安全素质

完善区、镇、村三级安全宣教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向深入发展。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安全生产与管理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建设,举办安全生产大讲堂,普及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大力宣传新《安全生产法》,增强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

多渠道开展安全宣传与督察。积极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大力推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常识,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现有平台张贴安全生产系列宣传海报。组织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深入商场、超市等地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联合对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居住出租房开展安全督察。

(二)防灾减灾

1.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防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快气象、水文、林业、地质、业等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增加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建设完成人工影响天气物联网平台建设。构建以服务国家战略重点、趋利避害并举的现代防灾减灾体系,夯实综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开展区内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减灾能力调查,建立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加快灾害风险隐患治理。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力建设,完善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与灾害特征相适应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布流程与责任权限,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建立包括全应急广播系统、电视、互联网、移动信息终端等在内的多种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众覆盖面,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2.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健全灾害救助体系,调整优化国家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和条件,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程序和措施,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构建综合救助格局以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为目标,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灾害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灾害救助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做好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救助工作。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灾害生事件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分析研判对困难群众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各类人员陷入生活困境的风险,积极做好应对工作,适时启动紧急救助程序,适当提高受影响地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保障标准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受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或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以及临时遇困、生活无着人员,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对遭遇自然灾害的,给予受灾人员救助。建立健全监察、审计、财政、民政、金融等部门参加的自然灾害救助专项资金监管协调机制。

3.引导社会参与减灾救灾,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格局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的政策措施,健全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联动机制。积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救灾捐赠、恢复重建等工作机制。培育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原则,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提供、业务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大力培育、孵化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各专业类型和服务特长的社会组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建立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统筹考虑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加、保费合理分担的机制。倡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保自然灾害意外险,逐步形成灾害风险市场化分担模式。

(三)应急救援

1.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一些尚无国家、行业标准的行业领域,探索研究制定我区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

加强源头管控。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整改,强化监管执法力度,认真落实企业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提升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益阳智慧城市建设优势,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经济强区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一是加快区、乡(街道)各级应急预案编制,形成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实施精准治理,实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多举措加强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强化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的训练,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3.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一是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全面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二是区智慧平台为依托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推进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的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三是结合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区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区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4.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

加快建设城乡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积极创建城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坚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综合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公园、广场和中小学校等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灾害易发区,结合乡村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扩)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设置应急疏散指示标识,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全区每个城乡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

加快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区级层面建立赫山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街道)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基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室。坚持平战结合、采储结合,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立全采购机制、应急物流服务平台和紧缺物资运输快速通道,加强全区甚至全市应急物资互济互助和协同联动。创新多元化物资储备方式,逐步探索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商业储备、社会化储备等多种存储方式相结合的储备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家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促进社会储备成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推进应急物资建设管理,加强信息发布舆情引导

制定区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健全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自身建设和内部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科学周密制定救灾物资采购、储运、使用和回收、过期报废等方面的工作制度,优化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使用效能。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救灾物资采购、入库、储存、出库、运输和分发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

建立灾情信息发布制度,牢牢把握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及时根据灾情变化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强舆情收集、研判和报告,制定下发灾情处置工作宣传报道提示,对各媒体报道内容和导向进行精准指导。协同赫山区委网信办建立24小时全网全覆盖舆情监测机制,对不实谣言和有害信息,第一时间予以管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战胜灾情的决心和信心。

五、行动路径

(一)坚持依法管理

1.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结合赫山地域特点、灾害特点,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地方标准建设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制定地方标准。拟制订出台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演练、应急响应、风险评估、现场救援指挥等工作标准,逐步完善覆盖全灾种、全过程的自然灾害防治标准化框架,形成具有赫山地方特色的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各级专项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加强本区特色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责任制。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完善检查制度,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防范措施。组织开展企业安全评价,实行分类指导和重点监管,结合不同时段和行业特点,指导、督促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渔业船舶和水上交通、水利、铁路、旅游、特种设备、农业机械、民爆物品、粉尘涉爆、有限空间、冶金、消防、防雷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加强源头管控

1.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的基础数据库。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督促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实行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加快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重点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工业园区、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上下贯通。到2025年,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全面完成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2.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加大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宣传工作,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3.加强重点风险评估监测预警

加强对危化品、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和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综合减灾能力的调查与评估,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环境、公共卫生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早期预防和及时发现能力,构建严密的情报信息网络,强化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有效预防和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探索建立应急联动综合管理模式。依托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对安全风险的全面感知、整体掌控和精确响应,实现对隐患治理、突发事故处置的统一调度、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快速响应、高效处理。

4.提升多种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增加专业监测点密度,完善监测内容,精准精细监测突发事件风险。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完善风险研判、信息共享、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控基础技术能力。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重点完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雾霾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提高集成化、自动化水平。加速推进与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起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统一发布、预警联动机制。

(三)强化改革创新

1.全面深化传统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

积极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设施,实现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降低高危岗位现场作业人员数量,特别是粉尘涉爆、涉氨制冷、锂电池、危化品、建筑施工、有限空间作业等传统高危行业。加快新材料应用和新技术推广,以低毒性、低反应活性的化学品替代高危险性化学品的工艺路线。开展缓和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弱化反应条件的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气体泄漏微量快速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微通道反应器等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

2.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成果

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探讨组建全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探索运用光纤传感、智能雷达、视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区安全风险(如桥梁、隧道、边坡、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自动识别、检测预警及报警处置一体化、智能化管理。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应急管理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管理技术系统。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定位与网络通讯技术,及时捕捉各种异常现象的发生,严密跟踪其发生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全面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监测预警水平。

3.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本区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以赫山区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区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建立监测预警与风险识别、信息收集与灾情统计、信息报告与视频传输、趋势分析与综合研判、指挥调度与辅助决策、情景模拟与总结评估等系统,实现应急业务横向一体化联动、应急指挥纵向一体化联通,形成对应急日常管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快速报送、应急决策指挥的有力支撑,并创造条件升级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监测治理综合平台。完善全区应急指挥平台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

(四)深入宣传教育

1.提升各级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通过不断学习培训,不断学习新的法规政策和安全生产涉及的相关标准内容,并以此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文明执法,做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思想坚定作风端正业务精通,切实履行执法工作职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学习

2.强化不同岗位人员的安全业务培训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如开展“学习月”活动,每年安排一个月时间进行集中学习,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确保学习质量。如开展“人人一堂课”活动,做到所有人员既是教员又是学员,既是普法员又是战斗员,实现每名执法人员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加强岗位培训。举办教育培训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举办相关专业培训班,对执法人员培训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个人培训教育档案。及时编印监管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大纲,分别对法律法规、装备使用等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学分、培训形式、成效检验等作出详细规定。探索开发针对企业不同岗位员工的线上、线下多种培训课程,拓展安全知识获取渠道,着重关注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第一风险人的业务提升。

3.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与培育安全文化

通过公益宣传、“三微一端”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推动全区进一步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广场设立咨询台开展宣传咨询服务行动。通过拉横幅、摆放展牌、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和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同时在政府微信平台和短信平台发送应急相关科普知识,营造人人关注应急,人人关心安全的良好安全生产舆论氛围。推动安全文化下基层文艺演出,让老百姓在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强化应急知识,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安全意识。

(五)加强应急管理

1.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

实施精准治理,实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细化措施,完善方案,统筹资源,整合力量,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信息报送机制;牢固坚守红线意识,对标对表,进一步查漏补缺,全面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做好预案修订;不断提高对应急预案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从补充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向完善应急准备、规范应急处置方面转变,继续以“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为指引,持续发挥好应急预案在应急准备中的牵引作用和引领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作用。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分管领导深入一线,把执法力量全部投入到工作前沿阵地,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把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应急办做好督查,对辖区全方位、全覆盖式昼夜督导,抓住问题导向,促进问题整改,严格落实问责机制。

2.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多项举措增强救援力量

强化赫山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的训练,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加强队伍指挥机制建设,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或演习,使其成为应急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安全培训、班组安全活动等形式进行经常性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培训,使救援人员熟知本岗位的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应急保障意识、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实战能力。

3.强化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主攻方向,在灾害风险防治领域,多产出切实管用的科研成果、技术方法、标准规范和科普产品。开展应急管理智能化的探索,将智能应用植入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加强应急救援装备本区内的自主创新与研发,提高装备科技水平,降低救援风险,减少牺牲;发展应急响应和处置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应急救援专业化能力。全面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持续建设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逐步配备配发新型宽带卫星终端、新频率超短波电台等新装备,将火险预警系统、林情监测系统、气象预报系统等全部纳入指挥体系。既要大力推进综合性救援装备技术研究,迅速拿出一批服务“全灾种”建设需求的新装备,又要建立健全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需要的高水平应急科普平台,构筑新时代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尤其是加强少年儿童应急科普教育。

(六)推动学科建设

1.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科建设

积极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同时依托学科建设不断引进国际国内的先进应急管理经验,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根据“全灾种、大应急”的实践需求和应急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应急管理学科需按照应急管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全要素、全流程、立体化、全方位”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省内外高校应急相关学院签订共建应急管理产学研基地与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共建灾害应急处置实验室、救援技术与装备实训室等,进一步保障课内实验、集中实践、开发实验、学科竞赛、集中实践、专业培训与实战仿真模拟,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发展。

2.整合高校和应急管理研究机构的资源

促进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推动高校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整合高校和应急管理研究机构的资源,建设集科研、咨询和培训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紧密跟踪当前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趋势,关注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挑战,以及赫山区应急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致力于应急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经过3-5年建设,将对口的科研机构打造成为赫山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重镇和应急管理人才培训高地,成为赫山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核心智库。科学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主动对接全区各街道、乡镇的需求,深化多领域多方位合作,着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着力为各级组织应急管理出谋划策,着力培养出更多能研究善指挥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

六、改革举措

(一)完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不断完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

系统构建三防相关行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完善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预案体系,明确不同级别应急响应下三防指挥、排险除险、专家支撑等具体工作要求;完善高级别应急响应启动机制。

2.研究制定高层建筑疏散预案

系统分析极端天气情况下(超)高层建筑物安全风险,指导监督基层单位和组织制定相应的人员疏散、转移预案及操作指引;强化人员培训并开展演练;加强高层防火安全教育。要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教育,让人们熟练掌握安全防火常识和各种避难手段。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3.完善灾害威胁区域人员安置

人员转移安置工作明确各级人员转移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选址建设,完善应急避护场所配套设施,推进应急避护场所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应急避护场所工作流程,统一应急避护场所标识标牌。制定灾害威胁区域人员的转移安置指引,明确避险转移路线、转移方式和时间要求,固化避险救助渠道、转移安置方式、工作流程,优化应急响应各个环节和流程。

4.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

建立灾后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暴雨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机制,分类评估灾害损失,明确灾害防御重点。自然灾害调查评估采取统一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方式开展,重点明确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适用范围、工作程序和评估内容,对我内发生重大灾害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包括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灾害发生原因、灾情损失与影响分析、历史相似案例对比、灾前预警处置评估、应急救援救助评估、灾情信息处置评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评估、经验总结及工作建议等内容。

5.完善基于水利险情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处置

梳理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任务,完善应急救援程序和保障措施,编制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技术操作指南;制作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宣传培训视频。通过建立情景构建应急响应机制,开展情景构建应急演练活动,对水利险情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应急救援、舆情应对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应急救援工作在指挥机制、救援能力、部门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发展形势、突发事故情景、应急响应程序等方面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建设等加强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6.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根据区水安全(水利)发展规划,开展易涝风险区整治、河道综合整治、排涝泵站等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等建设项目。充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尤其排涝设施应留有适当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并提高排涝泵站的设计能力。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7.提升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研究制定区级层面应急通信保障专项预案,完善通信设备设施保障,建设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指挥预警通信系统。启动汛期通信保障实战预演。定期全面检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重点包括完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对全区重要机房、线路、设备进行巡检。

8.强化抢险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加快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规划、选址和建设;完善商业应急储备物资机制,建立与不同领域、各商贸企业的物资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快捷高效的物资调拨调运模式,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将社会救援力量现有的资源纳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作为全区应急物资的重要补充。建立应急物资生产企业联系制度,进一步掌握全区具有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的企业,明确可转产企业和可转产类别,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物资的研发和生产。持续推进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积极鼓励、推动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家庭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提升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灾害损失,实现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9.加快推进新一代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融合原应急、安监、三防、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建立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根据辖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进度安排表,详细安排平台软硬件建设周期,以周期责任落实相关单位人员职责。将各相关单位信息数据通过系统及时传输应急指挥平台,使信息数据最贴近真实有效,为模拟测算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使平台能更好地起到应急救援目标。

10.建设预警及应急广播系统

加快建设预警及应急广播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播发应急信息,实现应急信息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人群的有效传播。遵循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全应急广播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

11.内涝积水点智能监测及标识系统建设

识别区域重要管网及易涝常涝区域,增设积水监测设备(包括道路积水监测和管网监测),提前防范、及时预警、有效处置。通过水位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构建路面积水监测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赫山区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积水深度信息的实时获取,快速查询统计,短信预警等功能,便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第一时间掌握路面积水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减轻突发恶劣天气对公众出行安全造成的影响

12.完善水文、气象等监测预警和基础站网

补充建设水库、河道水文监测站点;加快街道落地气象站建设,增设高层建筑上的气象站。简易监测站监测人员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知当地的防汛指挥人员或预警人员,以实现及时应对,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报告区、乡(镇)防汛负责人及值班人员。

13.提升水库水源工程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研究制定水库工程、水源工程应对极端天气工作和措施指引;开展水库水源工程应对极端天气的设施和管理能力提升工作。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加快抗旱水源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

14.提升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预判能力

组织编制暴雨和洪涝灾害风险图,划定风险范围和风险等级,整合各类实时监测信息,为应急抢险、转移安置和指挥调度提供科学的研判依据。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大提升暴雨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高效救援与综合防治等能力。如及时发出的预警信息,对灾害的演化做出科学的预判等。专业的人员的合作,以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推动构建高效科学的汛期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二)加强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以赫山区智慧平台为依托,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推进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的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结合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赫山区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区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1.充分用好大数据

依托智慧赫山项目,用好用足区政务服务中心共享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开发建设信息系统联合展示平台,以系统整合促进业务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行业企业要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相关系统的基础上,将本地区、本部门掌握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风险和隐患信息以及灾害事故信息逐步接入。

2.建立智慧化应急指挥平台

融合原应急、安监、三防、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升级建设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基本数据清单化、数据信息实时化、隐患报警智能化、事发现场可视化、形势研判精准化、组织指挥扁平化以及过程留痕数字化”。

3.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优化完善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深入推广网格化二维码监管应用系统,改进隐患排查、执法检查模块功能,实现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全流程、规范化网上办理,不断提升监管效率。督促企业推广应用隐患自查移动终端,引导企业和网格人员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质量、数量、效率“三提升”;建设危化品行业及其他工矿商贸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行业、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

4.配合市局开展智慧三防”“智慧森林防火信息化平台建设

积极配合建设市区两级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态势感知全域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指挥控制科学化;推进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更新升级工作,积极推动森林防火专用无人机巡查监控系统建设,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

七、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立足承担区委、区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害总指挥部任务,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统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全区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整合全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重点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全区一盘棋、一张网,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三)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落实项目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力争到2025年,建成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区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五)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提高赫山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六)抗震防灾能力建设工程

规范全区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七)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对已查明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和除险排危。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威胁人口多、潜在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城区、集镇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工程治理;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与脱贫攻坚、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衔接,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全面落实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从赫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把安全生产相关内容、重要指标和重点工程项目分别纳入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乡镇(街道)通力合作,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职,保证安全生产规划的实施。

(二)落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党政领导负责制,各部门、乡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乡镇(街道)、综合监管、行业(领域)监管(管理)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评比考核制度,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自我约束机制。

(三)健全投入机制,做好资金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各部门、乡镇(街道)需高度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的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并纳入优先使用各级财政支出的范围。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监督机制,实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或安全生产责任险。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合理安排工伤预防费用占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比重。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保险互动的安全投入机制。

(四)发挥社会力量,加强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监督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事故隐患和各种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对有效举报予以奖励。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完善举报查处制度。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较大以上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和重要安全生产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安全信用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及安全问题突出、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及时予以曝光,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跟踪调查。

(五)注重合作交流,提升工作水平

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周边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和多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领域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市内周边地区安全生产先进经验与成果,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资源,加快安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

(六)强化监督检查,推动规划实施

加强对本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安全生产规划目标、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区应急管理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和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在2023年底和2025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区政府考核各街镇、各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